了芽。
马春花急得哭:“这可咋整?”
三秒却笑了:“芽的土豆不能吃,但能当种薯,明年分给社员种,省买种钱。”
-赵老板眼看三秒的货直接供到贵阳市,偷偷跟几个村民说:“三秒给你们的分红太少,跟我干,我多给一毛。”
陈老五把这话学给三秒听,三秒没吭声,把下季的分红方案贴在了村口:“多劳多得,种得好的,年底分威宁草海旅游名额。”
(六)逆袭:从摆摊到“网红”
,望海坡成了招牌
王三秒的合作社扛过了坎,还玩出了新花样:
-玉米:马春花联系贵阳的面包店,专供“玉米汁原料”
,因为“望海坡的玉米甜度高,榨汁不用加糖”
;留一部分做“威宁玉米粑”
,真空包装,印上望海坡的照片,成了“伴手礼”
。
-土豆:跟威宁县城的薯片厂合作,专做“原味烤薯片”
,用的就是望海坡的沙瓤土豆,脆得能当零食,网上卖得火。
-红豆:马春花搞起“认养”
,贵阳的客户交钱认养半亩红豆,三秒负责种,成熟了寄过去,附张“望海坡红豆生长日记”
,不少家长带孩子来体验“摘红豆”
,顺便去草海玩。
羊街镇的撂荒地全被盘活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六个,跟着三秒学种地。
赶集日,合作社的摊位前总排着队,陈老五叼着烟维持秩序:“别急,都有,三秒种的,管够!”
(七)结局
王三秒成了羊街镇的“名人”
,但他还是爱在清晨上望海坡,看露水挂在玉米叶上,听爷爷和陈老五在地头吹牛。
马春花把合作社的货卖到了昆明、成都,却总说:“还是羊街镇的玉米最甜。”
赵老板成了合作社的“运输队长”
,每次来都要带两箱贵阳的酸粉,跟三秒换玉米:“你这玉米煮酸粉,绝了!”
望海坡的玉米、土豆、红豆成了威宁县的“地理标志产品”
,县里还在坡上修了观景台,写着“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
三秒站在观景台上,看着收割机在坡地游走,爷爷蹲在田埂上教年轻人辨土色,马春花举着手机直播摘红豆,风从草海那边吹过来,带着玉米的甜香,他咧嘴笑了——这望海坡的地,真养人。
五、章节示例(节选)
第五章:冰雹砸了土豆,马春花带了群“草海亲戚”
王三秒蹲在土豆地里,看着被冰雹砸烂的叶子,心里像被塞了块冰。
刚结的小土豆滚在泥里,有的还带着伤,他捡起一个,表皮青了一块,捏着硬邦邦的——这要是长不成,合作社的启动资金就赔光了。
“你蹲这儿干啥?等着土豆自己长好?”
马春花的声音从坡下传来,她带着几个戴草帽的人,扛着锄头、背着竹筐,筐里装着黑乎乎的东西。
“这是我娘家草海那边的叔伯,”
马春花指着几个人,“他们说,冰雹砸了不怕,土豆在土里呢,只要根没断,追肥就行。”
她打开竹筐,里面是酵好的羊粪,混着碎松针,“我奶说的,这玩意儿最肥,撒在根上,土豆长得比以前还大。”
三秒没说话,看着那几个“草海亲戚”
已经下地了,他们动作麻利,扒开土豆根边的土,把羊粪埋进去,再用碎土盖好,手法跟爷爷种土豆时一模一样。
马春花蹲在他旁边,递过来个烤土豆——是从家里带来的,焦香扑鼻。
“你尝,”
马春花把土豆塞他手里,“这就是去年用羊粪种的,沙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