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顾泽野那句“我能做到!”
在测试室里清晰响起时,空气仿佛都为之震动。
研总监眼中闪过一丝激赏,他见过的年轻人不少,但有如此锐气且能拿出硬核作品的,凤毛麟角。
顾父点了点头,脸上是外人难得一见的、不加掩饰的骄傲。
“好。”
他只说了这一个字,却重若千钧。
他转向总监,“后续事宜,按流程走。
该立项立项,该组建团队就组建,他,”
顾父看了一眼儿子,“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全程参与。”
“明白,顾总。”
总监立刻应下,心里已经迅盘算起团队人选和资源调配。
接下来的日子,对顾泽野而言,是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的奇幻旅程。
他的身份从一个高中生,骤然变成了集团内部一个保密开项目的主策划兼核心程序员。
他拥有了一个专属的工位,一台顶配的开用机,以及一个由集团精英组成的、暂时对他持观察态度的团队。
起初,质疑的目光无处不在。
即便有总监的肯定和顾总的钦点,让一群资深工程师听命于一个未成年的“太子爷”
,总归是有些别扭。
会议上,当顾泽野阐述某个设计思路时,偶尔能捕捉到下属眼中一闪而过的疑虑,或者是对他某些过于“理想化”
设定的委婉反驳。
但顾泽野没有退缩。
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进去。
白天,他像块海绵一样吸收着团队前辈的经验,从项目管理到技术难点攻坚;晚上,他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啃读,在代码编辑器里反复调试,常常伏案到深夜。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那句“需要学习、需要打磨”
,更记得总监那句“专业的评估”
。
他要用实力证明,自己不是靠父亲荫庇的纨绔,而是真正有能力带领这个项目走向成功的人。
转折生在一个深夜。
项目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瓶颈,在多人在线模式下,星云粒子特效的实时演算严重拖累了服务器帧率,尝试了几种优化方案都效果不佳。
团队加班到十一点,气氛有些沉闷。
顾泽野盯着屏幕上复杂的性能分析数据,眉头紧锁。
忽然,他脑海里闪过一个画面,是那个和父亲一起测试的夜晚,屏幕上淡蓝色的飞船图标掠过星云,代码如萤火虫般跳跃。
他猛地坐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
他没有沿着团队既定的优化思路走,而是另辟蹊径,用一种近乎取巧但极其精妙的方式,重构了粒子系统的生成与销毁逻辑。
代码行在他指尖流淌,带着一种青轴键盘特有的、充满生命力的节奏。
“李工,”
他叫来负责引擎的程序员,声音因兴奋而有些沙哑,“试试这个。”
资深工程师将信将疑地接过补丁,运行测试。
几分钟后,他盯着屏幕上稳定在6o帧、且画面效果几乎没有损失的数据,愕然地张了张嘴,最终化作一声由衷的感叹:“……厉害。
顾少,你这思路,绝了。”
这一声“厉害”
,仿佛一道分水岭。
从那以后,团队里的目光渐渐变了,从审视、怀疑,变成了认可与信服。
他们现,这个年轻的领头人不仅有想法,更有将想法实现的硬核技术,以及一种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狠劲。
那声“厉害”
不再是碍于身份的客气,而是自技术者内心的认可。
李工那声感叹之后,团队里的氛围生了微妙而切实的变化。
之前礼貌性的“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