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京城的前一天,拾穗儿去了村头的沙枣林。
那棵老沙枣树还在,枝桠比三年前更粗了些,却还是顽强地扎根在沙地里,挂满了青涩的沙枣。
她坐在树下,掏出纸笔,一笔一划地写“戈壁助学计划”——要给孩子们募集图书、文具,要组织京科大学的志愿者来辅导功课,要让他们知道,沙漠之外还有大海、有高楼、有更广阔的世界。
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她加油,又像是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又响亮 。
回到京科大学时,秋意已经染黄了校园里香樟树的叶子。
拾穗儿没顾上休息,直奔学院办公室,把写好的计划材料放在张教授桌上。
纸页上,她用红笔标注出戈壁孩子的现状:“现有临时校舍1间,破旧不堪,冬季无法御寒;学生42人,人均课本不足1本,缺乏课外读物及教学设备;教师1名,教学资源极度匮乏。”
字迹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浸着她的决心,也浸着戈壁孩子的期待 。
“我报名!”
清脆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拾穗儿回头,看见陈阳抱着一摞表格站在那里,白衬衫领口别着支钢笔,袖口还沾着点实验用的蓝色颜料——想必是刚从京科大学的实验室跑过来,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
他快步走到桌前,拿起笔在报名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字迹工整有力,在“负责事项”那一栏毫不犹豫地填了“物资统计、场地协调”。
抬头时眼里闪着光,像戈壁的星星:“你放心,物资进出我都记在表格里,每一笔都清清楚楚,绝对不会出岔子。孩子们需要什么,咱们就从京科大学募集什么,绝不马虎。”
拾穗儿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心里暖暖的。
她知道陈阳在京科大学的专业课每周有八节课,还有三次实验,忙得连吃饭都要赶时间,却还是第一时间赶来报名。
“班长,你……”
她刚想说“不用这么辛苦”,就被陈阳打断:“咱俩谁跟谁啊,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再说了,我还想跟着你一起帮戈壁的孩子呢,听你说他们那么懂事,我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也算咱京科大学学子对西部的一点心意。”
他挠了挠头,耳尖悄悄泛红,像是怕被看穿心里那点小心翼翼的心意 。
助学计划的第一站,选在京科大学附近的阳光社区。
那里住着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们放学后没人辅导功课,只能在社区广场上追逐打闹,身上的衣服沾满了灰尘,手里攥着捡来的小石子当玩具。
第一次去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