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翼地捧着硬盘,像是捧着什么易碎的珍宝。
“李老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戈壁的记录,”
她打开文件夹,一张张地翻看着照片,“这张是我们搭建第一个固沙网格的那天拍的,那天风特别大,小王的手都被磨破了,但他还是坚持干完了活。”
照片上的年轻人正咧嘴笑着,举起缠着纱布的右手,身后是刚刚铺设好的固沙网格。
阳光落在他沾满沙尘的脸上,那双眼睛亮得惊人。
李老师推了推眼镜,仔细端详着照片:“这张很好,很有感染力。你们在戈壁待了多久?”
“整整三个月,”
拾穗儿轻声说,“最开始的两周是最难熬的,沙尘暴来了三次,我们搭建的好几个实验区域都被埋了。有时候大家累得连饭都吃不下,晚上挤在简易板房里,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谁都不说话。”
她点开一段视频,画面中是他们在戈壁中种植的第一批梭梭树苗。
细弱的树苗在风中摇曳,团队成员们正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浇水。
“这是小树苗成活的那天,”
拾穗儿的声音微微发颤,“我们本来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过了两周,它们竟然真的发芽了。那天大家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手拉着手在沙地里转圈。”
李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轻拍了拍拾穗儿的肩膀:“我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了。这些不仅仅是资料,更是你们用汗水和青春书写的故事。我们会把它们剪辑成一个有温度的作品。”
接下来的日子里,拾穗儿一有空就往李老师的工作室跑。
他们一起筛选素材,讨论剪辑思路,常常一忙就是整个通宵。
拾穗儿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哪怕是转场的一个小小瑕疵,她都会要求重来。
有一次,为了找到最适合的背景音乐,她听了上百首曲子,直到凌晨三点才找到那首既苍凉又充满希望的戈壁民谣。
“就是它了,”
她激动地对李老师说,“这首曲子里有风沙的声音,有驼铃的回响,还有戈壁人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与此同时,团队的其他人也在为项目的其他部分忙碌着。
负责技术部分的班长陈阳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确保实物模型能够完美展示他们的创新技术;负责数据分析的苏晓则一遍遍地核对各项实验数据,制作出精美而准确的数据图表。
然而,对拾穗儿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准备材料,而是要在答辩环节流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