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团队组建得很快,张教授亲自筛选成员,核心四人里,除了拾穗儿,还有班长陈阳——个高高瘦瘦的男生,总穿着格子衬衫,做事比谁都踏实,上次系里组织植树,他硬是把每棵树苗的间距都量得分毫不差。
林哲,典型的理科高手,戴黑框眼镜,电脑屏幕上永远是密密麻麻的数据模型,连吃饭时都在琢磨算法。
苏晓,和拾穗儿同宿舍,心细得像筛子,实验记录记得比谁都清楚,连每次浇水的毫升数都标得明明白白。
实验初期,一切都顺利得让人有些意外。他们在市郊的试验田划定了四块区域,用白色石灰线画出整齐的格子,每块格子里都插上小牌子,写着“沙枣单播”“沙棘单播”“混播组 1”“混播组 2”。
那段时间,试验田里总能看见四个忙碌的身影,太阳刚冒头就到,直到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才离开。
陈阳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把当天要做的任务列在小黑板上,用红笔圈出重点:“今天测土壤含水率,林哲你负责东边两块地,我和苏晓测西边,拾穗儿盯紧幼苗出土情况。”
他说话时总是微微皱眉,像是在确保每个字都准确无误,分配完任务,就扛着铁锹去检查田埂,把被雨水冲垮的地方一点点培土夯实。
林哲的三脚架几乎天天架在试验田中央,上面固定着小型气象站和土壤传感器,数据线拉得长长的,连到他放在田埂边的笔记本电脑上。
他总是蹲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屏幕上的数据流像瀑布一样往下滚,偶尔停下来扶扶眼镜,眉头皱成小疙瘩:“昨天晚上温度降了两度,传感器显示土壤表层温度有点低,得调整一下覆盖膜的厚度。”
苏晓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卷尺、温度计,还有一小瓶防晒霜——她总记得提醒大家涂,自己的手背却因为天天记录数据,晒得比胳膊黑了两个度。
她蹲在幼苗旁边,眼睛凑得很近,用卷尺量着幼苗的高度,嘴里小声念叨:“沙棘组三号,高度 4.2 厘米,新叶两片;沙枣组五号,高度 3.8 厘米,子叶还没脱落。”
每个数据都记在专用的笔记本上,字迹工整得像打印出来的。
而拾穗儿,是团队里最“黏”幼苗的人。她常常一大早就独自来到试验田,穿着胶鞋踩过湿润的田埂,蹲在混播组的格子前,久久地盯着那些刚破土而出的绿芽。
绿芽嫩得像能掐出水来,顶着嫩黄色的种皮,在微风里轻轻晃动,她会伸出食指,指尖极其轻柔地碰一下叶片,那触感软软的、滑滑的,像婴儿的脸颊,她的眼神里瞬间就盛满了母亲般的怜爱,嘴角也不自觉地向上弯。
有天早上,第一株沙枣苗在晨曦中舒展开带着绒毛的叶片,绒毛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一照,像撒了把碎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