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已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变得清爽而温柔,它悄然穿过半开的窗扉,裹挟着校园里初开的桂花那甜丝丝、糯唧唧的香气,慢悠悠地钻进静谧的教室,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拂过每个埋头苦读的学子的额发。
拾穗儿正趴在靠窗的课桌上,全神贯注地演算着一道复杂的高等数学题。
笔尖在铺开的草稿纸上沙沙地划过,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细密而交织的痕迹,像她此刻脑海中不断碰撞、推演的思绪。
窗外的香樟树,叶子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几乎透亮,泛着油润的光泽,偶尔有几片耐不住秋风的邀请,打着旋儿悠悠飘落,悄无声息地栖息在窗台上,宛如给这枯燥繁复的演算过程,添上了一点来自大自然的、温柔的标点。
“拾穗儿,你等等!”
下课铃声那清脆的余韵还在空气中颤动,班长陈阳就抱着课本,快步穿过尚未完全散去的人群,走到了她的课桌前。
他微微喘着气,额头上带着点刚刚跑动沁出的薄汗,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粉红色的宣传单,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好消息!学校要举办今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了!我觉得,你特别适合参加!”
拾穗儿有些茫然地从草稿纸上那片数字的海洋里抬起头,眼神还带着几分未能及时抽离的专注与恍惚。
她下意识地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那副略显陈旧的眼镜,伸手接过了那张宣传单。
指尖触到纸张,传来一种微糙的质感。
宣传单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几个加粗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下面密密麻麻地印着参赛要求——
需要熟练掌握至少两种专业建模软件,具备独立完成大数据处理和高精度模型构建的能力,并且要在短短七十二小时内,提交一份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学术论文以及用于答辩的演示文稿。
她的手指,在看到这些具体而苛刻的要求时,不自觉地收紧了,纤细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出白色。
一股熟悉的、带着凉意的怯懦,像初冬的薄雾,悄悄从心底弥漫开来。
“基础弱”——这三个字,像一道无形的烙印,从她踏入这所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清晰地刻在了她的认知里。
当身边的同学们在高中时代就已经熟练操作着各种数学软件,讨论着建模思路时,她还在西北那个偏远的乡镇中学里,靠着为数不多的几本旧教材和老师的手写讲义,啃着最基础的知识。
那些软件的名字,对她而言,曾经遥远得像天边的星辰;那些听起来就高深莫测的建模思路,她往往需要花费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地去琢磨、去理解。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