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工业,是因为他真的能从各国筹措到足够养活整个大明百姓的粮食,不管殿下用何种手段,他终究还是做到了。
但大唐不同的,陛下啊。
大唐的人口是大明的十数倍不止,天下哪儿还有国家能让我大唐筹措如此之多的粮食?”
“这和粮食怎么又扯上关系了?”李二摆了摆手,道,“你看大明的工业,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在围绕着民生在走。
就好比此番的曲辕犁,最终受益的不还是百姓么?
所以,工业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断然不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甚至会成为农业的助力。”
“话不是这么说的。”房玄龄并不认可李二的说辞,“当工业走到大明那个程度的时候,商业必将大兴,而大家也都看到了工业带来的利益。
到了那个时候,投机取巧就能家财万贯,又还有几人安心耕作?
人心不古啊!”
他说完,其余人也是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们担心的。
如果经商或者投身工业就会家财万贯,那谁还辛辛苦苦的种地?
没几个人的,真的没几个人!
这就跟大家都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桥梁,所以这些年读书人越来越多。
人嘛,谁还不想过好日子嘛?
既然种地不行,读书不行,那么经商呢?投身工业呢?
只要有了前车之鉴,这种风气必然会席卷整个大唐,也许暂且几年看不出什么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果只会越来越严重。
这才是现实!
“陛下,三思啊!”戴冑在这时候,也适时说道,“虽然工业会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变化,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
而且,如果寒窗十年还不如一介匠人,只怕很多读书人会走弯路的。也会打击更多的士子求学的意志。
到时候,我们好不容易振兴的文教,可能会在顷刻之间,彻底被颠覆。”
说到这里,戴冑长舒了一口气,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一幕一般。
李二闻言,也在叹息。
他其实知道这些家伙在夸大其词。
天下人口数以千万计,怎么可能缺了种地的人。
但他又不得不担心这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