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用力而泛白。
她不断地调整着鱼竿的角度和鱼漂的位置,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鱼漂,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一般,他们的鱼护依旧空空如也,一条鲫鱼的影子都没见到。
原本满怀信心的两人,此刻都感到有些沮丧。
王晓宇无奈地叹了口气,看着平静的湖面,心中充满了疑惑:“难道是我们哪里做错了吗?
为什么这里的鲫鱼这么难钓?”
沈佳怡也垂头丧气地说:“是啊,我都快没有耐心了,这鲫鱼也太聪明了吧。”
就在他们感到有些绝望的时候,一位路过的老渔民看到了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便主动走上前来。
老渔民穿着一件破旧但干净的蓑衣,头戴一顶斗笠,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却依然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智慧。
他微笑着问:“年轻人,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啦?”
王晓宇和沈佳怡像是看到了救星一样,连忙站起身来,向老渔民诉说了他们的困境。
老渔民听完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啊,是还不了解这里鲫鱼的习性。
这呼伦湖的鲫鱼和别的地方可不太一样,它们最喜欢吃蚯蚓,那些香甜的面包虫和虾肉,它们可不太感兴趣。”
说着,老渔民从自己的小桶里拿出几条鲜活的蚯蚓,递给他们。
王晓宇和沈佳怡接过蚯蚓,心中充满了感激。老渔民接着又说:“而且啊,这钓鱼的时间也有讲究。
清晨和傍晚的时候,水温比较适宜,鲫鱼的活动也比较频繁,这时候钓鱼最容易上钩。
现在这个时间,太阳这么大,水温高,鲫鱼都躲在水草里乘凉呢,自然不容易钓到。”
听了老渔民的话,王晓宇和沈佳怡恍然大悟,他们连连点头,对老渔民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老渔民的指导,他们迅速重新调整了饵料,将鲜活的蚯蚓挂在鱼钩上。
蚯蚓在鱼钩上扭动着身体,散发出一股独特的腥味,这正是吸引鲫鱼的“秘密武器”。
同时,他们也决定先休息一下,等傍晚时分再继续钓鱼。
在等待的过程中,王晓宇和沈佳怡和老渔民聊了起来。
从老渔民的口中,他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呼伦湖的故事和知识。
原来,呼伦湖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更是一个生态宝库。
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它们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和谐的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