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姜小勺少不得又是一番解释。
李时珍听得啧啧称奇,但对时空穿梭的接受度似乎很高,他的注意力绝大部分都被此间各种前所未见的“药材”
和食材所吸引。
“此物辛辣冲鼻,似是茱萸之属,然形态迥异?”
他指着辣椒。
“此乃辣椒,海外传来之物。”
“此瓜红艳多汁,是何品类?竟从未见于典籍?”
他拿起一个番茄。
“此物名番茄,亦是外来之物,可蔬可果。”
“此冰柜竟能长久保持低温?于保存药材大有裨益啊!”
李时珍如同进入了宝库,对每一样陌生的食材(在他眼中很多都是潜在药材)都充满好奇,问个不停。
姜小勺耐心解答,心中却是一动。
药圣当前,何不请教一下“药膳”
与“灵膳”
的更高境界?尤其是他刚刚净化了碎片,精神力消耗不小,正需调理。
他恭敬地对李时珍道:“李先生精研药性,小子于烹饪之道中,亦常思药食同源之理,偶合些许药材入馔,以求滋养身心。
不知先生可否指点一二?”
李时珍闻言,大感兴趣:“药食同源,古已有之。
《内经》有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以食辅药,以药入食,若能配伍得宜,确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小友既有此心,不妨一试,老夫或可参详。”
姜小勺大喜,立刻邀请李时珍至厨房。
他想了想,没有选择复杂的菜式,而是打算做一道简单却最考验功力的【茯苓山药粥】。
茯苓健脾宁心,山药补肺益肾,皆是平和温补之品。
他取来上好的云茯苓和白皮山药,小心处理。
李时珍在一旁仔细观察,不时出言指点:“茯苓研粉,需极细,方易融于粥中,挥药效。”
“山药去皮,黏液护膜,久煮易糊,需掌握火候,保持其糯而不烂。”
姜小勺依言而行,将茯苓细细研磨成粉,山药切小块后迅浸泡于清水以防氧化。
选用优质粳米,淘洗干净后,与茯苓粉、山药块一同放入砂锅,加入足量清水。
先武火煮沸,再转文火慢熬。
熬粥期间,李时珍不仅关注火候,更仔细嗅闻着粥品散出的气味变化,并询问姜小勺所用食材的产地、采收时节等细节,其严谨认真的态度,令姜小勺受益匪浅。
当粥熬至米烂粥稠,米油浮面,茯苓与山药的香气完美融合时,李时珍点了点头:“火候已到,米、药之性皆已融入汤中。”
姜小勺将粥盛出,粥品洁白粘稠,香气扑鼻。
他恭敬地请李时珍品尝。
李时珍小口喝粥,细细品味,片刻后,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米粒开花,粥汤糜融,茯苓之甘淡、山药之甘平与米香浑然一体,火候恰到好处,确是一碗上佳的养胃安神粥。
小友于厨艺与药性搭配之上,颇有天赋。”
得到药圣的肯定,姜小勺心中喜悦。
他又趁机向李时珍请教了一些关于药材性味归经、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体质搭配药膳的问题。
李时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还结合姜小勺店里的现有食材,随口给出了几个简单的食疗方子,比如针对秋燥的“百合雪梨羹”
,针对体虚易感的“黄芪炖鸡”
等,让姜小勺和旁听的苏轼、郑侠都大开眼界。
言谈间,李时珍自然也察觉到了后院那口铁锅和秩序场域的不同寻常,尤其是那口锅隐隐散出的时空波动,以及场域中蕴含的多种强大而和谐的意念力量。
他虽不通术法,但医家对“气”
的感应本就敏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