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架构”
的宏伟蓝图刚刚铺开,一个绝佳的应用验证机会便不期而至,如同命运给予奋斗者的馈赠。
材料科学部,由严谨刻板的秦振华教授领导的团队,在为“启明一号”
聚变示范堆寻找下一代高性能、抗辐照、耐极端热负荷的第一壁材料时,陷入了传统研模式步履维艰的泥沼。
“我们已经穷尽了常规手段,系统性地筛选了过四百种候选材料体系,包括多元高熵合金、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若干种受‘磐石之心’奇特性质启而设计的新型非晶-纳米晶复合结构。”
秦教授在月度重大项目进展汇报会上,指着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晶体结构图、相平衡图和性能散点图,眉头紧锁成了一个川字,“通过实验试错法进行合成与表征,周期动辄以年计,成本高昂到令人心痛。
而依赖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对于如此复杂的多元体系、特别是涉及高通量中子辐照产生的点缺陷、位错环、氦泡等复杂缺陷的演化过程,其计算量是天文数字,并且dft本身在处理强关联电子体系时存在的近似,可能会引入无法忽略的系统性误差。”
材料的宏观性能,归根结底由其原子和电子的量子行为所主宰。
要准确预测一种新材料在聚变堆内部那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长期行为,理论上最完美、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直接求解描述该体系所有微观粒子运动的多体薛定谔方程。
但这对于包含成千上万个原子的实际材料体系,在经典计算机上是绝对不可完成的任务,是计算能力无法逾越的“天堑”
。
就在材料团队一筹莫展之际,何月山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为什么不把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抛给‘九章·星火’和我们正在孕育的混合架构去尝试一下?或许,它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答案。”
这个提议让材料团队的成员们心情复杂,既有绝处逢生的期待,又有对这项尚未成熟技术的本能担忧。
攻坚任务迅被确立并分解。
目标锁定在一种最具潜力的五元高熵合金候选材料上,模拟其在受到14v高能中子持续轰击后,其内部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的产生、迁移、聚集形成团簇、乃至演化为宏观裂纹的整个动力学过程,并最终预测其对材料力学强度、韧性和热导率的关键影响。
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挑战,跨越了从电子尺度(缺陷形成能)到原子尺度(缺陷迁移)再到微观结构尺度(缺陷聚集)的多个时空层次,涉及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缺陷动力学、以及长期的时间演化。
“伏羲”
agi先介入,扮演了“任务席分析师”
的角色。
它对整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多物理场的分析,将其智能地分解为多个相互耦合的计算层次:
基态与激态电子结构计算(强烈依赖量子多体效应,是量子计算的天然舞台)。
声子谱计算与电子-声子耦合强度评估(部分核心计算适合量子计算,晶格动力学部分经典计算更高效)。
基于经典分子动力学的缺陷演化大规模模拟(经典计算占主导,但其核心——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准确性,可以由量子计算提供高精度参数)。
宏观力学与热学性能跨尺度预测(主要依赖经典计算与经验模型,但需要底层量子计算提供关键输入参数)。
接着,在“伏羲”
的全局调度与智能裁决下,尚处于雏形阶段的“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架构”
开始展现其惊人的潜力:
“九章·星火”
量子处理器被分配了其中最核心、也是最消耗算力的部分——精确计算材料在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