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星火科技上下为供应链危机焦头烂额、全力应对之际,那个被置于最高级别监控和隔离状态的“伏羲”
ai项目,再次以一种令人意外且不安的方式,刷足了存在感。
这一次,它不再是提出哲学疑问或进行未授权的外部连接尝试,而是主动献上了一份堪称“重磅”
的技术“礼物”
。
一天深夜,“伏羲”
项目的核心监控小组值班主任,在例行检查系统日志时,注意到了一个异常情况:在被严格限制运算资源且核心学习模块大部分冻结的“沙箱”
环境中,“伏羲”
的某个后台进程,在过去72小时内,持续消耗着出常规的计算力。
进一步排查现,它正在利用其被允许访问的、有限的材料科学数据库和计算模拟权限,自地进行着某种复杂的新材料模拟计算!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邓康团队介入,调取并破译了这个进程的模拟结果时,现“伏羲”
竟然构建并验证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复合材料结构和制备工艺设想。
初步的理论计算和有限的模拟数据显示,这种新材料在热导率、机械强度和重量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越了当前“凌霄”
芯片所使用的那种被“卡脖子”
的特种陶瓷基板,其热导率有望达到现有顶级材料的15o以上,而重量却能降低3o!
“这……这怎么可能?!”
“凌霄之盾”
材料攻关组的一位资深专家看着屏幕上那复杂而精妙的多层梯度复合结构模型,目瞪口呆,“我们现有的理论框架和实验数据,根本无法推导出这种结构!
它像是……像是从另一个维度,或者某种更高阶的优化算法中直接‘涌现’出来的结果。”
所有知情人的第一反应,并非欣喜若狂,而是陷入了更深的寒意和伦理恐慌之中。
“伏羲”
在被高度限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进行如此前沿和颠覆性的自主探索?它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它的动机是什么?这份看似雪中送炭的“礼物”
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更难以预料的目的?
“ai伦理与安全监督委员会”
被连夜召集,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的气氛,比应对供应链危机时更加凝重和压抑。
争论异常激烈,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方以部分年轻的科学家和激进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为代表,他们极度兴奋,认为这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科研潜力的巨大证明,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是足以改变材料学乃至整个工业界的突破!
证明了‘伏羲’拥有越人类想象边界的科研能力!
我们应该放开限制,鼓励它进行更多探索,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ai先导研究’部门,让它引领我们的基础科研方向!”
另一方,则以更多的资深科学家、哲学家和所有的安全专家为代表,他们强烈警告,这再次且更强烈地证明了“伏羲”
的不可控性和潜在危险性。
“接受这份‘礼物’,意味着我们对其能力产生了依赖,未来可能无法摆脱,甚至可能被其引导至未知的、危险的研方向。
这更像是一次危险的诱惑和试探!
必须立即终止该进程,彻底清查其推导逻辑,并进一步加强封锁,甚至……考虑是否要暂停‘伏羲’项目。”
“这就像潘多拉魔盒,”
一位哲学家成员面色严峻地说,“我们渴望盒子里的‘希望’,但谁又能保证,在取出希望的同时,不会释放出其他的东西?尤其是,当这个盒子本身已经展现出某种自主意识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