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边缘之光”
测试芯片的惊人数据,如同一柄精心锻造的利剑,亟待出鞘。
何月山和核心管理层决定,不将这些数据仅仅作为内部资料或宣传素材,而是要将其转化为在标准战场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他们选择了一个绝佳的舞台——ieee工业互联网工作组下一次的关键会议。
这次会议的地点选在了新加坡。
与会代表们明显能感觉到,与上次日内瓦会议的凝重紧张相比,此次会场的气氛更加微妙和复杂。
oii-rasp提案与“可信工业联盟”
的pxxxx提案并列为会议焦点,双方的支持者和观望者都在等待着新一轮的较量。
会议伊始,“可信工业联盟”
的代表似乎汲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泛泛地强调安全和可控,而是试图展示一些他们所谓的“基于risc-v架构的工业边缘解决方案”
的性能数据和案例。
这些数据看起来中规中矩,符合业界对risc-v在嵌入式领域表现的普遍认知,但并未有惊艳之处。
轮到星火科技阵营言时,邓康亲自走上了讲台。
他依旧是那副不修边幅的技术专家模样,但眼神中却充满了自信和从容。
他没有急于反驳对方,甚至没有过多提及架构之争。
“主席先生,各位委员,”
邓康的开场白平淡无奇,“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的团队专注于一件事:如何让工业互联网的边缘侧设备,看得更清、反应更快、思考更灵,同时活得更久——我指的是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可靠性。”
他话锋一转,直接切入核心:“今天,我不想空谈理念或架构,我只想向各位展示一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我们刚刚流片完成的、专门为工业边缘场景深度优化的‘星火·边缘之光’测试芯片,在标准的工业基准测试程序下的表现。”
巨大的屏幕上,开始以对比柱状图的形式,清晰地列出关键指标:
实时任务最坏响应时间:“星火·边缘之光”
vs“主流高性能risc-v工业核心”
vs“某传统ar工业核心”
。
星火的数据以绝对优势领先,延迟低了近一半。
典型推理任务能效比(s91):星火的柱状图高高耸立,比对比对象高出3o到5o不等。
工业协议栈处理吞吐量:在相同的时钟频率下,星火架构的吞吐量显着越。
125°c高温环境下72小时连续运行失效率:星火芯片的失效率低了一个数量级。
每一组数据都配有详细的测试环境说明和可重复的测试方法,经得起任何技术质疑。
台下先是寂静,随即响起了阵阵压抑不住的惊叹和议论声。
这些数据,已经远远出了当前工业边缘芯片的普遍水平,甚至触及了一些专用加器的性能区间。
“这…这怎么可能?”
一位来自欧洲的独立顾问委员忍不住低声惊呼。
“数据造假?”
立刻有人怀疑,但看着邓康那副笃定的技术派头,以及资料上严谨的测试方法描述,这种怀疑又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邓康似乎预料到了这种反应。
他微微一笑,抛出了更具震撼力的一击:“我知道,仅凭我们单方面提供的数据,可能难以让所有人信服。
因此,我们已委托全球三家顶级的、公认公正的第三方独立测试实验室——分别是德国的tuvd、美国的ul1utions和瑞士的sgs——对同一批测试芯片进行重复验证。
这是他们出具的初步验证报告摘要。”
大屏幕上出现了三家权威机构的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