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和引领。
必须敢于探索那些看似荆棘密布、却可能通往捷径的不同路径。
“炎黄一号”
就是他投下的问路石,也是他准备刺向旧有格局的一柄利剑。
“炎黄一号”
的实验过程注定充满荆棘与挫折。
那套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导线圈系统多次生故障,微米级的安装偏差就可能导致磁场形态严重偏离设计,每一次冷却和通电测试都如履薄冰。
等离子体启动屡屡失败,不是无法顺利电离形成,就是瞬间碰撞到壁材湮灭。
采集回来的数据常常充满无法解释的噪声和异常,让团队备受煎熬。
那段时间,何月山几乎以实验室为家,与工程师们一起通宵达旦地排查问题,用【逻辑分析】抽丝剥茧定位故障,用【技术推演】模拟各种可能性,修改设计,调整参数。
他的大脑如同频运行的处理器,将两种能力运用到了极限,积分也在悄然飞逝。
压力如同实质,笼罩着整个团队,但何月山沉稳如山的身影和总能指出问题关键的洞察力,成为了团队坚持下去的主心骨。
失败、分析、迭代、再失败、再优化……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鏖战,命运的齿轮终于开始了转动。
在一次关键的实验中,团队根据最新ai算法生成的、前所未有复杂的多级线圈电流波形进行了精确加载。
当启动按钮按下,装置低沉嗡鸣,控制屏上,代表等离子体存在的信号稳定亮起,并且没有像以往那样剧烈抖动或骤然消失。
一秒,两秒……十秒……一百秒!
显示屏上,等离子体持续稳定运行的时间记录突破了1oo秒大关!
并且其约束性能指标——三重积(密度、温度、约束时间的乘积)达到了同期同类小型仿星器装置的世界领先水平!
控制室内先是一片死寂,仿佛不敢相信屏幕上的数据,随即爆出难以抑制的欢呼声!
许多人激动地热泪盈眶。
这短短的一百秒,凝聚了他们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虽然距离实用化的聚变能源依然遥远得如同星辰,但这次成功无疑是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
它雄辩地证明了“紧凑型强场”
这条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并非纸上谈兵!
何月山下令对此消息进行最严格的保密,仅在星火科技最核心的极小范围内传达,但这巨大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团队的士气,让他们看到了颠覆未来的可能性。
然而,更让何月山内心掀起惊涛骇浪的,并非这里程碑式的稳态运行本身,而是在这次成功实验的海量数据中,他凭借【逻辑分析】的敏锐,现了一个极其细微却无法忽视的异常现象:在某种特定的磁场位形和等离子体参数下,装置测量的能量输出曲线,出现了一个微小但持续存在的盈余!
这个盈余量虽然微弱,远远低于投入的能量,但它顽固地存在着,无法用现有的聚变理论、任何已知的能量损失机制或测量误差完美解释!
这个现象立刻引起了何月山的高度警觉和无限遐想。
他立刻组织最核心、签署了最高保密协议的理论和实验团队,暂时搁置其他工作,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反复的、苛刻的交叉验证,并设计了一系列精密的实验试图复现和捕捉这一现象。
经过数周废寝忘食的彻夜奋战,当所有可能的误差来源都被逐一排除,当相同的现象在严格控制条件的重复实验中被再次观测到,结论逐渐清晰:这不是测量误差!
这极有可能是一种从未被正式报道过的、可能涉及某种尚未被人类认知的新型能量产生或转化机制的现象!
虽然目前能量增益极其微弱,微不足道,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物理原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