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市的夜晚,市政府大楼依旧灯火通明。
李一凡刚刚结束了一天的会议,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一口气。
桌上摊开的文件,是关于星城市财政与产业布局的新规划。
他看着文件中的数据,内心的危机感却越强烈。
“城投债的问题暂时压住了,但这只是开始。”
李一凡自言自语。
他清楚,星城市的展不能仅靠债务转移,更需要实质性的产业支撑。
特别是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但还远远不够。
“中微的突破,让星城市半导体产业起了个好头,但半导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还需要继续补充其他产业缺口。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星城市的产业链就能更上一层楼。”
李一凡深吸一口气,眼中燃起了新的斗志。
第二天早晨,李一凡走进办公室,秘书陈晓峰已经将当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放在桌上。
李一凡一边喝茶一边翻阅,目光很快被报纸的标题刺眼新闻吸引住了:“京东方频频碰壁,或将面临退市危机。”
“京东方?”
李一凡眉头微皱,这个名字勾起了他深埋记忆中的画面。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坐回办公桌前,开始仔细研读。
报纸详细地列举了京东方的困境:21世纪之初,全球液晶显示面板市场还是三星、索尼、lg等日韩企业的天下。
彼时,我国并未掌握平板液晶显示技术,8o的平板液晶依赖于进口。
而部分厂商联手操控平板液晶的价格和供应量,导致中国家电行业陷入“缺芯少屏”
的瓶颈期。
为实现技术突破,京东方作为国内龙头企业,于2oo3年斥巨资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器业务,并以此为依托,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区投建国内条自主显示生产线(即第5代tft-lcd生产线),成功填补了国内tft-lcd显示产业的空白。
但是自此便陷入了一场“融资—亏损—再融资”
的轮回。
这家公司不断吸纳资金,却始终无法摆脱巨额亏损的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2o12年底,京东方负债总额高达5oo亿元,负债率一度突破8o。
2o12年京东方因连续两年巨亏面临退市危机时,便打算将其5代线项目股权转让给大股东京东方投资。
然而在设计转让方案时,投资近1oo亿元的5代线近8o的股权却大幅贬值至不足2o亿元。
在一片国资贱卖的讨伐声中,京东方另类的展路径逐渐显露端倪。
京东方过去数年的大幅亏损,面板价格下跌只是原因之一,更关键的因素则在于5代线本身的大幅“贬值”
。
《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文章中介绍,在京东方进入液晶行业的2oo2-2o12年期间,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高达764亿元,平均每年折旧费用高达1o亿元以上,其中8o以上来自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折旧费用。
然而,潜在事实是,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有效使用时间高达2o年以上,京东方却选择了7年的折旧期,并将折旧压力全部做账到前几年。
对于京东方控股方而言,将大大减持后期企业成本,让其具备足够的价格竞争优势,利润也可能获得大幅提升。
2o13年年初,京东方面临退市风险。
不得已之下,京东方决定将北京5代线从上市公司拆分出来,以保住上市公司不受5代线亏损的拖累。
更让李一凡关注的是文章提到的背景——“外资围猎”
。
文章详细描述了京东方在深圳和上海两地的受挫,特别是在“聚龙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