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您觉得我们的连铸技术能满足要求吗?”沈良询问。
王教授沉思片刻:“技术方向是对的,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大规模连续生产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
这个评价很中肯。沈良知道宝钢的连铸机将是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对技术的要求远超目前国内的水平。
“我建议您多准备一些技术资料。”王教授提醒道,“这次会议的参与者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竞争会很激烈。”
周末两天,沈良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他重新梳理了连铸技术的所有细节,并根据自己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了解,制定了几套不同的方案。
周一上午,沈良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开始后退。沈良望着远山如黛,心中涌起一阵豪情。
这将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好的机会。
到达北京后,沈良直接赶到了冶金部的会议室。偌大的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厚厚的资料。
“各位专家,宝钢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主持会议的部长开门见山,“技术方案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连铸技术方案的讨论。
“我先说说我们的方案。”一位来自鞍钢的总工程师站起身来,开始介绍他们的技术路线。
这套方案相对保守,主要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虽然稳妥,但缺乏突破性。
接下来几位专家的发言大同小异,都是基于现有技术水平的渐进式改进。
轮到沈良发言时,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作为最年轻的参会者,他的表现备受关注。
“各位前辈,我的方案可能比较大胆。”沈良站起身来,语气平静但充满自信,“我建议采用全新的连铸工艺流程。”
他走到黑板前,开始画出一个复杂的工艺流程图。
“传统连铸存在几个技术瓶颈。”沈良指着图上的关键节点,“冷却不均匀、钢坯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有限。”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交头接耳。有人皱眉思考,有人摇头质疑。
“我的方案是采用多段式冷却,配合智能控制系统。”沈良继续解释,“这样可以大幅提高钢坯质量和生产效率。”
“智能控制系统?”一位老专家提出质疑,“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能实现吗?”
这个问题很尖锐。沈良知道1980年的计算机技术确实有限,但他也知道技术发展的趋势。
“技术难度确实不小。”沈良承认,“但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用简化的控制系统,再逐步升级。”
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在消化沈良提出的方案。
“小沈的想法很有前瞻性。”主持会议的部长终于开口,“但实施难度确实很大。”
“我觉得可以试试。”王教授站起身来支持沈良,“技术创新本来就需要冒险精神。”
有了王教授的支持,气氛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确实值得考虑。”鞍钢的总工程师也改口了,“至少思路是对的。”
经过激烈的讨论,会议最终决定将沈良的方案列为备选方案之一,并要求他在一个月内提交详细的技术报告。
散会后,几位专家围住沈良继续讨论技术细节。
“小沈,你这个多段式冷却的想法不错。”一位来自首钢的工程师说道,“但控制精度能达到要求吗?”
沈良心中有数,但表面上还是谦虚地说:“这确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