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不够。材料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
连铸机的核心技术在于结晶器的设计。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备,实际上涉及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结晶器的冷却效果直接影响钢材的质量。”沈良在黑板上画着示意图,“咱们必须保证冷却的均匀性。”
“问题是如何实现均匀冷却。”陈工程师提出疑问,“现有的冷却方式都有局限性。”
沈良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这是一种螺旋式冷却结构,能够大幅提高冷却效率。
“这个设计很巧妙。”小王研究着图纸,“但是制造难度也很大。”
“咱们可以分步实现。”沈良说道,“先做个简化版本验证原理,然后逐步优化。”
接下来的几个月,整个项目组都在为这个设计方案而努力。每个人都清楚,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中国的钢铁工业。
但在这个过程中,沈良也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些老专家对他的“激进”设计提出质疑,认为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跤。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一位资深教授在内部会议上说道,“但也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好高骛远。”
面对这些质疑声音,沈良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他每天最早到车间,最晚离开办公室,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项目中。
“沈工,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小王担心地劝说,“项目重要,但健康更重要。”
沈良只是笑笑:“现在正是关键时期,不能松懈。”
他心里清楚,自己背负着改变历史的使命。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更是中国工业崛起的关键一步。
沈良的坚持很快得到了回报。就在第三个月的时候,螺旋式冷却结构的原型机终于完成了。
“所有参数都正常!”小王激动地喊道,“冷却效率比预期还要高百分之十五!”
整个车间瞬间沸腾了。围观的工人们纷纷拍手叫好,连那些之前持怀疑态度的老师傅们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王教授快步走到沈良身边,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小沈,你又创造了奇迹!”
但沈良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仔细检查着每一个数据,生怕遗漏任何细节。
“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他对大家说道,“这只是实验室条件下的测试,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当原型机投入实际生产测试时,问题接踵而至。高温环境下,一些关键部件出现了变形,冷却效果大打折扣。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计算有偏差。”陈工程师分析着失败的原因,“咱们必须重新设计支撑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