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发现了,但一直没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沈良心里一动。这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但必须把握好分寸。
“我有一些想法,”他小心地说,“不一定对,可以讨论一下。”
“说说看。”
“关于冷却系统,我觉得可以考虑改进水嘴的设计,让水流更加均匀。至于牵引速度,可能需要改进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
王教授若有所思地点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不过具体怎么实现,还需要仔细研究。”
他们继续参观了其他设备,沈良不断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建议。每一个建议都经过深思熟虑,既体现了技术水平,又不显得过于突兀。
“小沈,你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有天分的年轻技术员。”参观结束后,王教授由衷地说,“我相信你能在这个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午,王教授安排沈良与项目组的其他成员见面。会议室里坐着七八个人,年龄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沈良同志,新加入我们项目组。”王教授逐一介绍,“这是李工,负责机械设计。这是张工,负责电气控制...”
每个人都热情地与沈良握手,但他能感觉到其中一些人眼中的审视。毕竟,一个来自地方小厂的年轻技术员突然加入国家级项目,难免让人产生疑问。
“小沈,听说你设计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连铸机模型?”一个姓陈的中年工程师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质疑。
“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沈良谦虚地回答,“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另一个工程师也感兴趣地问。
沈良看了看王教授,得到鼓励的眼神后,开始在黑板上画起图来。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包括结晶器的改进、冷却系统的优化等等。
随着讲解的深入,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发生变化。工程师们的表情从最初的怀疑转为专注,然后是惊讶。
“这个想法很新颖,”陈工程师承认道,“确实有不少创新点。”
“不过,”他话锋一转,“理论上可行不代表实际能行得通。很多细节问题还需要解决。”
“陈工说得对,”沈良点头同意,“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了。”
讨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气氛越来越热烈。沈良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质疑和挑战。
“今天就到这里吧,”王教授最后总结道,“小沈的加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把这个项目做好。”
散会后,几个年轻的工程师主动留下来与沈良交流。他们对沈良的一些想法很感兴趣,提出了不少技术问题。
“沈工,你这个冷却系统的设计真的很巧妙,”一个叫小王的工程师说,“但是制造精度要求很高,咱们现在的加工水平能达到吗?”
这是个关键问题。沈良知道,技术再先进,如果制造跟不上也是白搭。
“这确实是个挑战,”他承认道,“但我觉得可以分步实施。先用现有工艺做出原型,然后逐步改进。”
“有道理。”小王点头赞同。
就这样,沈良正式开始了在钢研院的工作。
每天早上八点到车间,下午在办公室画图纸、做计算。晚上经常加班到很晚,与同事们讨论技术问题。
一个月后,沈良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团队。
他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提出的改进建议也开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