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沈良心中暗笑。
当然没听说过,因为这些理论要到90年代才会被正式提出。
“光看报告还不够,我们得看实际效果。”陈志华合上报告,“现在就开始测试吧。”
张国强连忙点头:“设备已经准备好了。”
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向车间。
沈良跟在后面,心中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这次测试成功后,他肯定会被重点关注。
但他不能表现得太过超前,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能力。
车间里,巨大的连铸设备静静伫立。
“这就是你们改造的设备?”李建军围着设备转了一圈。
外观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改进主要在内部结构。”沈良走到控制台前,“各位领导,我们开始吧。”
设备启动的轰鸣声响起。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专注地观察着各项参数。
液态钢水开始流入结晶器,温度、流速、压力等数据在显示器上跳动。
“温度控制很精准。”王海波盯着数据说道。
“流速也比预期的要稳定。”李建军点点头。
半小时后,第一根铸坯出炉。
陈志华亲自检查铸坯的表面质量。
“表面光洁度确实很高。”他满意地点头。
“内部质量才是关键。”沈良提醒道,“我们需要切开检查。”
很快,铸坯被切开送去检验。
显微镜下,金属组织结构致密均匀,几乎看不到任何缺陷。
“这个质量......”王海波震惊了。
他从事冶金工作30多年,从来没见过如此完美的铸坯。
“继续测试产能。”陈志华下令。
接下来的8小时里,设备持续运转。
每一根出炉的铸坯都保持着极高的质量水准。
最关键的是,产能确实达到了原来的2.8倍。
“奇迹!这简直是奇迹!”李建军激动得直搓手。
“小沈,你这技术要是推广到全国,咱们的钢铁产量得翻番啊!”王海波拍着沈良的肩膀。
沈良谦虚地摇摇头:“这只是一点小改进,不值一提。”
陈志华看着沈良,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这个年轻人给他的感觉越来越神秘了。
不仅技术能力超群,而且举止从容,丝毫没有年轻人应有的张扬。
“小沈,你今年多大了?”陈志华问道。
“26。”沈良回答。
“26岁就有这样的技术水平,前途不可限量啊。”陈志华感慨道。
沈良心中苦笑。
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来自2024年,不知道会是什么反应。
测试结束后,专家组开始讨论推广方案。
“这个技术必须尽快在全国推广。”陈志华语气坚决。
“但是推广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培训。”李建军提出了现实问题。
“沈良同志可以担任技术指导。”王海波建议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沈良身上。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旦成为全国推广的技术负责人,他就能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资源。
但沈良却摇了摇头。
“各位领导,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想法。”
陈志华眼中闪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