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我让人事部门配合你。”
“其次,我需要几个机械设计的高手,熟悉大型设备结构设计的。”
“这个也好办。”
“最后,我还需要一些年轻的工程师,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
王部长笑了:“看来你对人员配备考虑得很周全。不过我有个疑问,为什么特别强调要年轻人?”
沈良解释道:“年轻人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敢想敢干。而且他们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掌握新技术。”
“有道理。”王部长点头赞同。
这时,刘建国插话道:“沈同志,你刚才提到的那些要求,听起来像是要搞一个全新的研发中心。这个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沈良看了看刘建国:“刘主任,您觉得我们要搞的项目简单吗?”
“当然不简单,但是…”
“既然不简单,那就需要足够的投入。”沈良语气坚定,“半吊子的投入,只能搞出半吊子的成果。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王部长听了很满意:“年轻人就是要有这种魄力!好,我答应你,给你最好的条件。”
“谢谢王部长的信任。”沈良站起身来,“我绝对不会辜负国家的期望。”
“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王部长问道。
“越快越好。”沈良回答,“时间不等人,西方的技术封锁只会越来越严厉。我们必须抢在他们进一步行动之前,取得突破。”
王部长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就冲你这个劲头,我就相信这个项目能成功。”
就在这时,门外又传来了脚步声。这次进来的是一个穿着朴素的老者,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王部长,听说有个年轻人搞出了新的特种钢?”老者的声音洪亮,透着一股学者的风范。
“周院士!”王部长连忙起身迎接,“您怎么也来了?”
周院士?沈良心中一震。他知道这个人是谁——周志华,中国着名的材料学家,中科院院士,在钢铁冶金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听说有这么大的突破,我当然要来看看。”周院士笑着说道,然后目光投向了沈良,“就是这个小伙子吗?”沈良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周院士您好,我是沈良。”
周院士仔细打量着沈良,眼中闪烁着审视的光芒:“年纪不大嘛,听说你搞出了新的特种钢配方?”
“是的,周院士。”沈良点头回应。
“拿来给我看看。”周院士毫不客气地说道。
王部长在一旁解释:“周院士,沈同志的配方确实很有创新性…”
“我自己会判断。”周院士摆了摆手,直接对沈良说道:“小伙子,你的配方在哪里?”
沈良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递给周院士。周院士接过文件,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起来。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位权威专家的判断。
看了几分钟后,周院士皱起了眉头:“这个配方…有些地方我看不懂。”
刘建国听到这话,心中暗喜,正准备开口说什么,却听到周院士继续说道:“但是从理论上分析,这个思路确实很新颖。小伙子,你这是从哪里学来的?”
沈良心中一紧,但表面保持镇静:“这是我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慢慢摸索出来的。”
“摸索出来的?”周院士眯起眼睛,“你今年多大?”
“二十六岁。”
“二十六岁就能摸索出这样的配方?”周院士的语气中带着质疑,“小伙子,做学问要严谨,不能胡编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