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全班哄堂大笑。
林晓峰低头一看,原来那是个改装过的“整蛊盒子”,由物理课代表李晨阳亲手设计,化学课代表苏婉儿提供爆炸配方,技术委员王浩负责编程触发机制。
从那天起,林晓峰就知道,这届学生不好惹。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只是个开始。
整蛊,不是一时兴起的恶作剧,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复仇行动”。
原因很简单:他们讨厌被管教、讨厌被安排、讨厌每天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课程表生活。
于是,在班长顾南的带领下,全班制定了一个名为《高二(7)班整蛊作战计划》的详细方案:
他五十多岁,满腹经纶,最爱的就是让学生背古诗文。每节课前都要抽查背诵,谁不会背就罚抄十遍。
“你们现在不背,高考怎么办?”这是他的口头禅。
可学生们早就烦透了这种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当他在讲台上朗诵《将进酒》时,还要配上夸张的动作和深情的眼神,简直让人出戏。
于是,整蛊小组决定给他来一场“诗词陷阱”。
他们在教室后门安装了一个感应器,只要陈老师一进门,就会自动播放一段AI合成的声音:“陈老师,请您吟诵一首诗。”
陈老师一开始没在意,以为是学生恶作剧。结果每次上课刚进门,那声音就准时响起。
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顺口来了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话音未落,教室里突然响起掌声和欢呼声,仿佛真的在听朗诵会。
后来,他还真以为自己有“诗人气质”,甚至开始主动在课堂上表演朗诵。
学生们一边忍笑一边鼓掌,背后却偷偷录下了视频,剪辑成了《当代诗仙陈思远的一天》,上传到学校论坛,点击量破万。
陈老师气得差点辞职。
第二位受害者,是数学老师赵敏。
她年轻貌美,讲课逻辑清晰,但有个毛病——喜欢搞“突击小测验”。每节课前五分钟都要发一张卷子,考完立刻收走打分,计入平时成绩。
学生们叫苦连天。
于是,整蛊小组决定给她来点“智力游戏”。
他们在一次考试中,故意在最后一道题下藏了一张纸条:“本题答案为‘π’,请直接填写。”
赵老师批改试卷时,果然看到有人写了“π”,但其他人都空着。
她心想:这学生肯定是在嘲笑我。
结果第二天上课,她怒斥:“你们怎么都不做最后一题?是不是觉得太简单了?还是不想做?”
这时,那个写了“π”的学生举手:“老师,我做了,而且答案是对的。”
赵老师愣住,翻开标准答案,发现最后一题确实等于π。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看漏了题目的隐藏条件。
从此之后,她再也不敢轻易突击考试了。
第三位受害者,是英语老师周莉。
她是个严格的语法控,最喜欢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动不动就说:“你们这发音,跟外国人沟通都会被笑话。”
为了“反击”,整蛊小组准备了一段AI生成的“语音识别系统”,装在她的麦克风里。
每当她读单词时,系统就会自动判断是否标准,并在屏幕上显示评分。
比如她读“thursday”,系统显示:“发音偏差较大,建议重新学习。”
她一开始还以为是设备坏了,但反复尝试后,发现评分始终不高。
更尴尬的是,她越紧张,发音就越不准,系统评分就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