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他行事过于雷厉风行,有时甚至显得太过激进,需要有人适时加以约束。若是能将二人的优点完美融合,取徐鹤宁之才干与苏贺年之决断,必定能够妥善解决江南地区的棘手政务。
至于原任侍郎的吴为和丁尹,朝廷做了如下调整:吴为继续担任右侍郎一职,而丁尹则主动请调至户部担任司郎中。这一调动实属明智之举,因为丁尹的为官之道和性格特质,确实更适合与百姓打交道,处理民生事务。
此外,朝廷还对多个重要部门进行了人事更新。
翰林院、光禄寺、鸿月寺、国子监等机构都迎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余官员则大多被外放至地方任职。
与此同时,武举选拔也将在金秋时节如期举行,旨在为国家选拔优秀的武官人才。
此次春闱共有三百余人参加初试,经过严格筛选,其中一百名之后有四十余人因品行不端而被巧妙淘汰。最终有两百余人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经过层层考核,除却那些确实才疏学浅的庸才外,仍有十三人未能获得官职。
其余入选者中,四十余人留在京城任职,不到五十人被外放地方。
也就是说,这两百多名参加殿试的考生中,最终只有约半数能够中进士。
这还是皇上特意放宽标准的结果,若按往常规矩,录取人数只会更少。
虽然春闱大考已经圆满落幕,但对许多考生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
特别是对于那些初试名列前一百,却在殿试中惨遭淘汰的考生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耻辱与不甘。
其中以赵应冬最为典型,他本是前十名的佼佼者,最终却连个进士功名都没能获得,更遑论官职。
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跻身前十,却在殿试这一关键环节功亏一篑,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甘。
迎春楼雅间内,烛火摇曳,酒香弥漫。
赵应冬正与一众落第秀才们推杯换盏,借酒浇愁。
精致的雕花窗棂外,月色朦胧如纱,却始终照不进这群失意文人阴郁晦暗的心境。赵应冬身着上等锦缎长衫,腰间那块价值连城的羊脂玉佩随着他举杯的动作轻轻晃动,在这群衣着朴素的布衣学子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鹤立鸡群。
作为翰林院学士赵大人的嫡长子,赵应冬自幼便饱读诗书,家学渊源深厚。
其父在翰林院任职多年,学识自视不凡。作为其子,赵应冬从小被严苛对待,能跻身会试前十本在他意料之中。
在这群郁郁不得志的落榜举子中,赵应冬不仅家世最为显赫,才学也最为出众,更兼生得剑眉星目、仪表堂堂,举手投足间尽显世家子弟的风范。
以他的才学门第,即便不能高中榜眼,至少也该是个探花郎,这本是朝野上下公认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