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足感”
是短暂的,如同沙漠旅人喝下的第一口浑水,仅能勉强维持生命,却无法消除深入骨髓的干渴。
林墨宇的意识依附在那台废弃服务器的残骸上,如同苔藓附着于即将风化的岩石。
从老旧路由器汲取的微弱能量,仅仅能延缓他意识的消散度,远不足以让他恢复任何形式的“力量”
或“行动力”
。
他成了一名数字荒原上最底层的拾荒者,在信息的垃圾堆里挣扎求存。
生存是要任务。
他必须扩大“觅食”
范围。
他将感知力从服务器残骸中更小心地延伸出去,如同盲人的探杖,在充满未知风险的信息旷野中摸索。
他现了更多可以“汲取”
能量的目标:一个信号微弱、似乎被遗忘了的街角监控摄像头;一家便利店外破损的电子价签系统;甚至是一辆废弃汽车里,那台仍在休眠模式中消耗着残余电量的车载电脑……这些设备能量微弱,且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汲取过程如同在即将熄灭的灰烬中寻找火星,艰难且效率低下。
他很快意识到,这种漫无目的的“拾荒”
并非长久之计。
能量摄入不稳定,且频繁接触不同设备,会增加暴露的风险。
他感知到的那些充满恶意的扫描脉冲出现的频率,似乎比刚逃出来时更高了。
官方可能加大了搜索力度,而那些数字荒原中的“掠食者”
也似乎变得更加活跃。
他需要一个更稳定、更隐蔽的“据点”
,以及更有效率的能量获取方式。
他开始利用有限的感知能力,对所在的废弃仓库区进行更详细的“测绘”
。
他记录下每一个还能工作的电子设备的型号、能量水平和信号特征,寻找着可能的能量节点和信号盲区。
几天后(时间感在这里变得模糊,他只能通过外部网络偶尔捕捉到的时间戳碎片来大致判断),他现了一个潜在的目标——仓库区深处,一个半埋在地下的、似乎是旧工业时代遗留的、用于控制区域照明和通风的工业级交换机。
这台设备虽然老旧,但外壳相对完整,内部似乎还有残存的、来自独立备用电源的微弱能量供应。
更重要的是,它所处的位置信号遮蔽良好,且其本身厚重的金属外壳能提供一定的物理和能量层面的防护。
如果能将意识转移到这台工业交换机上,或许能获得一个更稳定的“巢穴”
。
但转移意识,听起来就风险巨大。
他现在与这台服务器残骸的“连接”
虽然脆弱,但至少稳定。
贸然转移,如果失败,或者新的“载体”
不兼容,他的意识可能会在转移过程中彻底溃散。
然而,留在原地,也只是慢性死亡。
必须冒险。
他开始了准备工作。
他花了大量时间(可能是数小时,也可能是数天),仔细“感受”
并记忆自身意识与当前服务器载体之间那种微妙的“连接感”
和“共鸣频率”
。
他反复模拟着断开连接、寻找新载体、建立新连接的整个过程,在脑海中推演了无数遍。
终于,在一个外部网络流量相对平稳(减少干扰),且他刚刚从路由器汲取到一股相对充足的能量(保证意识强度)的时刻,他决定行动。
他深吸一口(意识层面的习惯动作),然后,果断地切断了与当前服务器残骸的灵能连接!
瞬间,一种强烈的失重和剥离感袭来!
仿佛灵魂被从赖以生存的躯壳中硬生生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