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个时代的迷思与一个县域的求索】
【一、调研背景。】
【199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步入第十七个年头,也是“八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深水区的一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市场化改革的框架得以初步确立,但过去激进改革措施所积累的深层矛盾开始集中显现: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失衡、金融秩序的潜在风险、社会利益的剧烈分化和政治生态的演变,无一不是严峻而复杂的挑战。】
【宏观经济:自93年十六条调控措施贯彻以来,“投资、消费、出口”三架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表现不一。投资热度虽得以暂时抑制,但仍旧是经济增长的主力;消费平稳增长,但主要源于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货膨胀余波未平;出口或将异军突起,远超预期,为接下来的经济软着陆提供重要缓冲。然而,内需引擎大幅度衰减,就业率创历史性新低,物价上涨幅度过高则成为我国经济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底层民众基本生活保障被侵蚀、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过去多年超发的货币大多流向投机市场,却缺乏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工农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持续深化……】
【金融市场:在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基本沦为权贵圈钱工具,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进入证券、期货、房地产等领域进行投机炒作,不仅积累了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也加剧了产业结构的虚实失衡。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极为突出,不良贷款率仍处于危险高位,三角债问题虽经多次清理但并未根除,持续困扰着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
【政治生态:分税制改革重塑央地财政关系,导致地方政府面临财权上收、事权下压的治理困境,尤其是县乡政府,财政经上级部门层层减扣,大多陷入了财政赤字,干部工资长期拖欠成为普遍现象,乡村基层治理因此进一步失序,“村霸乡绅”阶层再度崛起,民众和政府关系呈紧张对立。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市场经济的浪潮,让部分官员的理想动摇、信念滑坡,‘唯经济发展’的考核机制,也扭曲了部分官员的政绩观和行为模式,统计造假和形象工程屡见不鲜。腐败问题如不遏制,将从个人行为演变为体制性顽疾,或者说现在已是久病成疾……】
【社会民生:基层政府的财政赤字,让公共建设、公共服务等民生福利支出被进一步压缩。社会保障体系残缺,教育与医疗成本大幅增加,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居民财富在高通胀下被悄然虹吸,基层警务组织涣散,三农和治安问题或将激化。国企改制的“抓大放小”战略在执行层面往往被异化为“一卖了之”,被包装成‘资不抵债’的优质国有资产不断流失,下岗分流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悄然继积蓄,劳动者地位断崖下滑……】
【二、调研目的。】
【在上述背景下,我聚焦自身家乡奉省海湾市代管的兴宁市,作为东北县域经济的典型样本,浓缩了多重矛盾。其发展轨迹既具有典型性,也不乏特殊性。本次调研旨在全面梳理兴宁市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及国企改革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而为更大范围内的县域经济转型提供镜鉴探。】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