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的沉默后,始终不曾开口的段文振也叹息一声,睁开眸子,看向了伍建章,道:“我并非是对南阳县公有什么意见。”
“只是陛下如此频繁动兵......实在不是安稳之道啊!”
虽然身为曾经的云州总管、边关大将,说这话有些奇怪,但这就是段文振心中的真实想法。
前有河东道叛乱,杨广大兴南阳之兵,渡河平叛,翻山越岭,终于平定了反王杨谅掀起的叛乱。
结果,这才没多久,罗艺又造反了。
而且,其情节更加严重恶劣,直接自称帝,导致天下沸腾。
杨广又点了兵马,从洛阳城抽调了四个卫的兵马,外加一个都卫营,浩浩荡荡,北上平叛。
这期间还牵扯到了边关烽火,边军时隔了数十年,再一次直面异族兵锋。
甚至这还没完,平北大军还未班师回朝,杨广紧接着就又要出兵睢阳城......而且,还是不久前平定了河东道叛乱的伍云召领兵。
如此频繁的调遣兵马,几乎抵得上开皇年间,朝廷所有的出兵次数了。
但即便是这样,杨广也并非是昏庸,穷兵黩武。
段文振统掌大兵部,很清楚如今大的国力何等强盛,兵马壮硕。
即便再有两三场这样的战役,出动数十万兵马,对于大隋来说,也远远不到负重的地步。
但这样不断消耗国力......并不是什么良性的事情。
前朝的汉武帝所为,历历在目,段文振就怕杨广兴致上头,效仿那位大汉武帝的作为,那可就不妙了。
伍建章看着段文振,没有说话,目光一转,看向了政事堂内端坐的另一人。
那人看着中年模样,约莫四十余岁,端坐饮茶,正是大隋六部之一的工部尚书宇文恺,自幼博览群书,有巧思,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乃是真正的大匠。
似是觉察到伍建章注视的目光,宇文恺转头望去,随后又看向了段文振和杨素等人,只见政事堂内的众人,大多将目光投向了他,顿时了然。
事及到这等动辄二三十万兵马调动,征讨一方的大事,这政事堂内虽然人多,但能说上话的却不多。
正巧,宇文恺就是其中之一。
究其缘由,不只是他工部尚书和大匠的身份,还因为他是满朝文武之中,杨广唯一真正会尊敬的人。
因为,他们此刻身处的这座东都洛阳,正是宇文恺带着工部官员,一手营建起来的。
宇文恺看着众人的目光,稍作沉吟,出声道:“工部的存储倒是可以支撑,没什么问题,只看户部的钱粮储备是否还够,国库动荡,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