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而不会严格查验…
像是冒名顶替丶前来骗贡这件事,确实在北地的卫所屡见不鲜。而大明朝廷对于东北女真各部,尤其是外东北野人女真前来朝贡的态度,则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对东南海外藩属的朝贡宽松多了!
要知道,女真各部所在的东北,是帝国的右臂,距离顺天府的帝国心脏,实在是太近太近。而北边还有「生死大敌」蒙古的威胁,一旦女真各部被蒙古人拉拢,左右夹击,那就会成为帝国的噩梦!
这就使得,在以北地为统治重心,以顺天府为心脏的大明朝廷看来,东北女真各部的统战价值极高,完全不是什麽「东番」丶什麽「倭夷」丶什麽「满剌加」能够相比的。
东番近在眼前,但朝廷视而不见。倭夷逐利求商,朝廷严加防备,甚至要整顿海禁。而满剌加被海夷弗朗机人攻灭,朝廷知道后,也只是收留了逃亡的满剌加王室,驱逐了冒充满剌加人朝贡贸易的弗朗机人,并没有任何出兵的意图。但建州女真一旦有所不稳,那是宁愿花出上百万两银子,也要出动大军收拾的…
从正统年间开始,对于女真各部的朝贡,大明朝廷就有过特事特办的专项指示。首先,「如系边报,不拘时月,听其来朝」。这是明确的政治原则,只要愿意来朝贡的女真部族,原则上都接受,政治上是一路绿灯的。
接着,「其馀进贡袭职等事,许一年一朝,或三年一朝,不必频数」。这是规定的朝贡流程,海西与建州各部离得近,可以一年一朝贡,野人女真离的远,三年一朝贡。而「不必频数」的潜台词是,女真各部的朝贡对朝廷来说,是赔本的买卖,是花钱的安抚。朝贡次数不要太多,能少就少,朝廷的钱也是钱。
最后,「其有市易生理,随辽东开原交易,不必来京。」这是具体的办事条例。朝廷也知道,女真各部频繁前来朝贡,一个是图那点赏赐,另一个就是想要交易货物。就让他们在边镇朝贡贸易,土特产卖完就打发走,不要到顺天府京城来「要饭」。这还是为了省钱省事,朝贡使者来了京城朝贡,肯定要见皇帝。那为了大明的体面,为了皇帝高兴,肯定要赏赐的更多。
并且,每次有外藩使者上京,沿途负责接待的各处驿站卫所,有门路的都会报上一大笔钱粮,趁机销帐。没门路的则穷困的厉害,甚至供不起使者大几十上百人的队伍吃喝,容易让蛮夷闹出事情。正统年间的番邦朝贡,就弄出过几次乱子…至于像朝鲜使者那样能掏得起腰包,自己买吃食酒水,又从不闹事的,毕竟是少数。穷苦的女真各部明显不在其中。
「圣皇帝在上!穿过海西诸部的地盘,从吉林船厂南下,进入辽河浑河流域,就到了真正的大明边疆,到了足足数千里的边墙!那边墙周围的大明堡寨,一处接着一处,各个依山傍水丶险要难攻。那是如同『金阿林』白色山脉一样的不落边墙!是永远也不可能有女真部落,能够凭藉武力打进去的!…」
说到辽东边墙防线的牢固,哈儿蛮部酋长阿力大为感慨,就像是回忆起了巍峨的大小兴安岭。在这个时代,辽东边墙确实是不落的要塞群,从来没被强大的蒙古人攻破过,松散的女真各部就更不用说了。而辽东镇的坚固程度,也是九边军镇之首,甚至要超过「山河表里」的宣府丶大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