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逻辑,向全球观众解释了“清泉计划”的综合效益。
“先生们,”叶风对着镜头,目光坚定,“我们不是在破坏生态,我们是在修复被破坏的生态,是在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和谐。”
“我们抽取的每一方水,都经过精密计算,确保公平与可持续。我们建设的不仅仅是渠道,更是一条生命线、一条经济线、一条保障边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稳定线!”
他特别提到了那些质疑背后的双重标准:
“当某些国家在沙漠中建设起奢华的都市,消耗着巨量的能源和水资源时,他们称之为‘人类的奇迹’。”
“而当我们在中国的北疆,为了千百万普通民众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一项同样伟大甚至更具公益性的工程时,却要面对如此苛刻的审视和莫须有的指责。这公平吗?”
叶风的回应,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展现了企业家的专业素养,更流露出海外游子对故土的赤诚担当。
专访播出后,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中立观众和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清泉计划”,并对之前那些偏颇的报道产生了怀疑。
当国际舆论场的风波隐约传到北疆时,指挥部的人们在短暂的愤慨之后,很快便将其抛诸脑后。
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尽快将工程推进下去。
“甭管外面怎么吵吵,”马建国在指挥部大会上大手一挥,声如洪钟,“咱们的任务就是把工程干好,干漂亮!用事实说话,比什么都强!”
“这笔钱是叶风他们千辛万苦弄来的,是全世界相信我们的人投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要见到实效!”
资金的注入,如同给整个工程注入了澎湃的动力。停滞的项目全面重启,优化的方案得以实施,压抑已久的建设热情如同火山般喷发。
陈山河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推行他构思已久的“智慧清泉”系统。大量的传感器被埋设进渠壁、安装在泵站、布设在田间地头。
这些“神经末梢”将水位、流量、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等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基于这些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动态调整泵站功率、优化配水方案,实现精准灌溉和高效输水。
一条原本可能只是“傻大粗”的水渠,正在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水利典范蜕变。
小赵的生物固沙团队,在资金充足后,不仅扩大了梭梭林种植范围,还引进了新的固沙植物种,并试验了无人机播种、保水剂应用等新技术。
那片曾经死寂的戈壁,绿色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顽强地扩张。
他甚至开始规划,在未来渠道通水后,在条件允许的地段,尝试种植一些耐旱的经济果林,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