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精神的灯塔永不熄灭,组织的力量能将散沙凝聚成磐石。
当工程的第一个春天来临,天山积雪开始融化,真正的考验也随之而至——融雪性洪水。
陈山河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持续的高温导致冰雪加速消融,多条河流水位暴涨,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枯木,奔腾而下,对正在施工的河道工程、导流渠、围堰构成了严重威胁。
位于天山脚下的一个关键枢纽工地告急!临时导流渠容量不足,洪水开始漫灌,冲击着主体工程的基础基坑。
如果基坑被淹,不仅前期浇筑的混凝土会报废,还可能引发塌方,后果不堪设想。
险情就是命令!陈山河、古丽米热立刻赶赴一线。
马建国所在的兵团施工队就近支援,连同当地调集的民兵应急分队,迅速组成抢险突击队。
现场一片混乱,浑浊的洪水咆哮着,不断侵蚀着堤岸。天空中飘着冰冷的雨丝,气温骤降。
“加固导流渠!加高围堰!绝不能让水进基坑!”陈山河嘶哑着嗓子指挥。他已经连续几天没睡好觉,眼睛里布满血丝。
人们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扛着沙袋,踩着泥泞,冲向最危险的地段。党员和干部冲在最前面。
马建国带头跳进齐腰深的冰水里,和队员们一起打木桩、垒沙袋。古丽米热则忙着协调后方物资,沙袋、石块、机械设备源源不断运来。
阿迪力和他培训的几个本地管水员也闻讯赶来支援。
他们熟悉本地水情,利用对地形的了解,帮助判断洪峰方向和薄弱环节。
风雨交加,寒冷刺骨。但工地上热火朝天,号子声、机械轰鸣声、水流咆哮声交织在一起。
没有人退缩,因为大家都明白,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北疆未来的希望。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黎明时分,雨停了,洪峰渐渐过去。伤痕累累的围堰和导流渠终于顶住了冲击,基坑安然无恙。
精疲力尽的人们瘫坐在泥水里,看着彼此狼狈不堪的样子,却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马建国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对身边的年轻技术员说:
“看,这就是咱们的‘精气神’!老祖宗兵团的精神,没丢!”
经过融雪季的洗礼,工程不仅经受住了考验,施工队伍也在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锤炼得更加团结、更有战斗力。
那种“有事一起商量,有难互相帮助”的融洽氛围,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了人与工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
清泉计划,这条北疆大地上的新脉络,在经历了勘察设计的精心描绘,和施工初期种种艰难困苦、人情冷暖的打磨后,正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富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