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曹爽党羽进入皇宫;同时,他迅接管了洛阳城内的禁军,切断了曹爽与城内的联系。
整个过程中,司马师镇定自若,调度有序,丝毫没有初掌大权的慌乱,与弟弟司马昭的“夜不能寐”
形成鲜明对比。
政变的结果,是曹爽集团的彻底覆灭。
曹爽选择投降后,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并未手软,以“谋逆罪”
将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桓范等人全部诛杀,且“夷三族”
。
这场血腥的清洗,不仅清除了司马氏掌权的最大障碍,更震慑了朝中反对势力,让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而在这场政变中,司马师凭借“阴养死士”
“掌控禁军”
“稳定局势”
三大功绩,正式成为司马氏集团的“二号人物”
,其地位仅次于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仍是司马氏的核心,但年事已高(时年7o岁),许多具体的政务与军事事务,开始交由司马师处理。
司马师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权力:他提拔忠于司马氏的官员,替换曹魏宗室在地方与军中的势力;同时,他注重收拢民心,减轻赋税,修复水利,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改变了司马氏“权臣专权”
的负面形象,为司马氏代魏积累了民意基础。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师以长子身份,正式继承父亲的权力,担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此时的曹魏政权,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曹魏宗室对司马氏的专权早已不满,地方将领中也有不少人忠于曹魏,试图推翻司马氏的统治;而朝中老臣虽不敢公开反对,但对司马师的“年轻掌权”
(时年43岁)仍存疑虑。
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师展现出了远同龄人的政治手腕与铁血魄力,通过“稳定中枢”
与“平定叛乱”
,牢牢掌控了政权。
司马师掌权后,先做的便是“稳定人心”
。
他延续了司马懿时期的“宽政”
政策,对朝中官员“恩威并施”
:对于忠于司马氏的老臣,如蒋济、王凌等人,他予以重用,保留其爵位与权力;对于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他不加逼迫,允许其“各司其职”
;而对于暗中反对司马氏的曹魏宗室与官员,他则采取“隐忍观察”
的策略,不轻易动手,避免激化矛盾。
同时,司马师注重“制度改革”
,以提升行政效率。
他简化了曹魏后期繁琐的官僚制度,裁撤冗余官员,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寒门子弟的支持,也削弱了曹魏宗室与旧贵族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基础。
此外,司马师还十分重视“舆论引导”
。
他提倡“尊儒重教”
,修复因战乱受损的太学,鼓励学者着书立说,通过宣扬“忠君爱国”
的思想(此处的“君”
虽为魏帝,实则为司马氏掌控下的政权),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
同时,他严禁官员“结党营私”
,对贪腐官员严惩不贷,树立了“清正廉明”
的执政形象。
司马师掌权后,面临的第一次重大挑战,便是嘉平三年(251年)的王凌之乱。
王凌是曹魏的老臣,曾任司空、太尉,与司马懿同辈,素来忠于曹魏,对司马氏专权极为不满。
他认为魏帝曹芳年幼,被司马氏控制,于是暗中联合外甥令狐愚(兖州刺史),计划拥立楚王曹彪(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