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的,最好是500l一瓶的,洗淤泥要用。”
“营养液要是有多余的,也送两瓶,先试试浓度。”
“风启科技-陈”的弹幕紧跟着跳出来,字打得又快又稳:“秦翡,风启能提供微型传感器,比头发丝还细,直径只有0.1。”
“能装在细菌身上,实时监控它们的位置和分解进度,不用担心它们跑到下游去。”
“技术团队已经在准备样品了,下午就能送过来,要不要先给你发个传感器的参数表?”
“还有,我们有便携式检测仪,能现场测重金属浓度,也可以一起送过去。”
秦翡转头看向李工,语气放缓了些:“今天先取河底的淤泥,挑出里面的杆状菌和球状菌,放在培养皿里养着。”
“明天开始喂它们‘坏东西’——先在培养基里加0.01g\/L的重金属,像给小朋友加第一口辅食,量少点。”
“等它们适应了,再慢慢加量。不能一次喂太多,会撑死,也会让它们应激死亡,到时候就白养了。”
李工眼睛瞬间亮了,像看到了希望。
他立刻掏出手机给同事打电话,声音都有点发颤:“小王!你现在就去青川河取河底淤泥!”
“多取点,至少装五个无菌容器,每个容器500l,马上送到秦翡实验室!”
“对,就是上次我们取样的那个位置,河底1米深的淤泥,千万别弄错了!”
“路上开车慢点开,别晃洒了,淤泥里要是混了水面的水,就白取了!”
挂了电话,他激动地搓了搓手,又拍了拍小陈的肩膀:“这个思路可行!本地细菌不会破坏生态,不像外来物种会泛滥,还能精准治理!”
“我们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也能用上,你要是需要人帮忙挑细菌、记录数据,我们随时派技术员过来,24小时都能盯!”
“晚上我也能过来,我家离这儿近,骑车十分钟就到。”
小陈突然想起个问题,赶紧问:“秦翡,挑细菌的时候怎么区分本地菌和杂菌啊?”
“万一混进空气中的杂菌,会不会影响效果?我上次就不小心混了大肠杆菌,结果培养基全污染了。”
秦翡指了指桌上的水样瓶,又拿起一支无菌吸管:“等下淤泥送过来,我们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三遍,把表面的杂菌和杂质冲掉。”
“然后用显微镜看,本地的杆状菌会慢慢动,像小虫子似的;球状菌会粘在淤泥颗粒上,不会飘;”
“杂菌大多是黑色的,要么不动,要么动得特别快,很好区分。要是不确定,就做个划线培养,单菌落分离出来,再鉴定。”
“那显微镜怎么办?我们实验室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只有400倍,看不清楚菌的结构。”李工突然想起这事,语气又有点急,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笔。
“我来解决!”连麦里的林晚立刻接话,举了举手里的培养皿,“医院有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倍,能清楚看到菌的细胞壁和运动状态。”
“我等下让司机一起送过来——对了,培养室的恒温箱也能调,刚好22c,跟青川河现在的水温一样,细菌不用适应温度,长得更快。”
“我还让护士准备了无菌棉签和接种环,都是一次性的,不会交叉污染。”
弹幕里的留言像潮水一样涌来,比刚才更热闹了。
“农村网友阿丽”发了条:“期待河水变干净的那天!到时候我要带着我女儿去河边看鱼,她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活鱼呢,上次在绘本上看到,还问我为什么我们这儿的河没有鱼。”
李工看着秦翡在纸上写“培养温度22c,ph值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