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上,不用说完美,就是道德准则非常高的人,都凤毛麟角,不敢干坏事,一般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胆小,怕出事,怕丢人,怕被责怪等等。
根本没有经过理智的判断,就不敢去干。
这类人,就是俗称的老实人。
还有一种人,不敢干坏事,不是胆小,而是经过理智判断,认为得不偿失,所以不去干。
特别是当领导干部的,工资稳定,待遇高,又能上不能下,基本上你只要上了一个级别,待遇就不会再落下来。
社会地位高,基本上都是别人求你办事的。
特别是当领导的,全家看病,一人报销,孩子不论学习好坏,总有个工作干。
家庭零星开支也都可以报销,怎么说,老婆买个袜子内裤都能开成办公用品。
在这种情况下,保障可以说是全方面的,你根本不用去贪。
凡是去贪的,都是克制不住自己的贪婪之心,特别是攀比心理,别人贪就没事,为什么我不能贪。
或者自认为是聪明人,贪也不会被人发现。
但敢贪的人,一般也胆大,敢干,在工作方面也容易做出成绩。
而不敢贪的人,一般都是比较胆小怕事,平时唯唯诺诺,别人说什么都是随声附和,根本不敢有自己意见的人。
真正有能力,又不贪,还能干的人,简直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都是庸人,贪还没能力。
见好处,拼了命也要上,有工作,想方设法去躲。
所以,在杨辰的用人观中,从来不喜欢那种自命清高的人,光清有什么用,要你是用来干活的,不是让你来当圣人的。
就如同那些东林党人一样,说起来品德无从挑剔,处处以君子自居,实际却是与国无利。
以明末东林党魁钱谦益为例,为了官位,与权阉勾结,清军兵临城下,又主动开门投降。
小妾名妓柳如是拉着他投湖自尽,他留下了一句“水太凉”。
当清兵要求剃发留辫时,他又来了一个“头皮痒”,主动剃去了头发,要知道古代可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经》记载的。
但是投降过后,虽然被委任了官职,但他也认清了清朝统治者并没有真正重用他的心思,于是辞官不做,反而被投进大牢。
然后暗中筹措资金,支持各种抗清势力,最终在悲愤中郁郁而终,写下了:“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纵观他的后半生,实际上并不是他不爱国,或者他不想当一个以身报国的君子??,而是贪生怕死下的纠结。
套用现在的文案,就是“拼又拼不过,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人生就如同一碗夹生饭咽了又咽。”
所以,一个成年人,言行不一致,很可以理解,讨伐别人之前,先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处在那个位置,会不会也贪。
所以朱亮这种人,能用,但要控制着用,不跟陈华安他们那样,交待完连管都不用管。
定山县多矿,自然就多山,走的又都重载车辆,可以说交通状况极其差,县级公路破损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三,乡村公路破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日均事故七点二起,其中夜间事故占比百分之六十七。
可以说不仅修路已经是迫在眉睫,提高亮化率也是非常重要,同时修路又是能让人民群众感觉到生活改善的明显途径。
杨辰没有特别放心的人,手下这帮家伙也没有对应的专业人士。
如果可行的话,杨辰更想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跟大规模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就需要一个相对专业的人手,朱亮是自行找上门来,不然的话杨辰还准备去行政部门里面找一个呢。
不过现在杨辰肯定不能给朱亮什么保证,他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