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著任务的,那就是向香港市民展示随身听。
太多人好奇,包括很多的外国人。
随身听上市后的翌日,香港多家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将其列为新闻焦点——这并非美的投放的GG,而是产品本身的新鲜度与话题性,成了媒体争抢的优质素材。
《东方日报》在头版角落开辟专栏,标题醒目:「香港科技业再添新彩——随身听,改写音乐体验的科技奇迹」。
文中盛赞:「这款诞生于香港的随身听,是本地美的集团的又一里程碑。它或许将如方便面、街机、行李箱、魔方、塑胶花等产品那般,从香港走向世界,用实力打破『香港只会造山寨』的偏见,证明这里不仅有高效的制造业,更有领先的研发与创新能力。」
《星岛日报》则从产业视角切入,在财经版写道:「美的集团再出王牌!随身听或成街机之后的娱乐新标杆。从早年的电子手表到如今的随身听,美的始终在世界级产品著手。这款能让音乐『随身走』的产品,精准击中年轻人对『便捷娱乐』的需求,其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明报》更贴近民生,在生活版用轻松的笔触描述:「戴上耳机,世界瞬间安静——美的随身听不止能听流行乐,粤剧的婉转、京剧的铿锵、黄梅戏的清甜,都能录进磁带随身携带。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闲暇时光,它都能成为陪伴身边的『私人戏台』,这般实用又有趣的产品,难怪一上市就成了市民热议的话题。」
报纸上架后,街头报刊亭前挤满了驻足阅读的人,不少市民边看边讨论:
「原来这小东西还能录粤剧?我得给爸妈买一台!」
「香港自己发明的?比外国货还新鲜,下班就去看看!」
媒体的自发报导,让随身听的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远超预期。
与媒体热度同步升温的,是连卡佛集团旗下各销售渠道的火爆场景。
连卡佛百货、大新百货、中华百货的家电专柜前,早早围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惠康超市的货架旁,不时有人踮脚询问「随身听还有货吗」;7-11便利店的收银台边,放著的几台样品被反复拿起查看,店员不得不一遍遍演示操作方法。
在铜锣湾连卡佛百货,一位中年男士握著随身听,听完店员播放的粤剧选段后,当即决定购买:「我老伴爱听粤剧,以前只能在家用收音机,有了这个,她去公园散步也能听了!」
旁边几位年轻人则围著样品讨论:「能放《鬼马双星》吗?要是能录自己的歌就更好了!」
柜台前的队伍越排越长,销售人员手忙脚乱地打包、收款,不时对著对讲机喊:「三楼家电区,随身听还剩20台,要补货!」
而这样的补货请求,在当天反复出现。首批3000台随身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与此同时,香港的街头也悄然发生著变化:戴著耳机、腰间别著随身听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或是在巴士上随著音乐轻轻点头,或是在街头漫步时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成了城市中一道新鲜的风景线。
路过的人忍不住侧目,有的上前询问购买渠道,有的则默默记下「美的随身听」这个名字,很快成为市民话题主流。
与此同时,虽然随身听还没有全球发布,但消息已经传到欧美与日本,引起电子制造商的注意。
这一次,他们不再怀疑,毕竟香港人也不是傻子。
飞利浦、山叶、索尼等此时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纷纷派人从香港购买随身听,拿回去研究。
原本嘲笑的飞利浦高层,此时傻眼了,他们看不上的设备,居然如此优秀。
很快他们笑不出来了,因为他们如果后面要进入随身听领域,还需要缴纳专利费。要知道在之前,都是美的集团向他们缴纳专利费——卡式磁带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