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接过书时,从兜里掏出颗水果糖:“阿姨吃这个,我妈妈说看书时含颗糖,故事都会变甜。”
自行车拐进胡同,老爷爷在一扇斑驳的木门前停下。门没锁,虚掩着,门环上挂着个布偶——是去年冬天,邻居家的小姑娘怕老人孤单,亲手缝的。老人推开门时,屋里传来收音机的声响,独居的张奶奶正坐在藤椅上择菜,竹篮里的豆角是对门王婶送的,说“您眼神不好,我帮您择干净了”。老爷爷把草莓放在桌上,张奶奶立刻从柜里摸出个玻璃罐,里面装着晒干的金银花:“这是我侄女寄来的,您泡水喝,败火。”
绒毛从竹篮的缝隙里溜出来,被风吹向胡同口的杂货店。店主是对年轻夫妻,正给货架补货,妻子的围裙上沾着面粉——早上给排队的学生们做了红糖馒头,说“读书费脑子,多吃点甜的”。一个戴红领巾的男孩来买橡皮,付钱时发现差了一毛钱,老板摆摆手:“没事,下次带过来就行。”男孩却从书包里掏出颗弹珠:“这个抵给您,是我赢来的,可亮了!”弹珠滚在柜台上,映出货架上的棒棒糖,糖纸上的笑脸和林溪卡套上的一模一样。
午后的阳光变得慵懒,绒毛被热风吹向街心公园。一群老人正在打太极,领头的大爷动作舒展,腰间挂着个旧收音机,是社区志愿者送的,说“您教大家打太极,我们给您修收音机”。旁边的石桌上,几个老太太在择菜,其中一位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旁边的阿姨伸手帮她推上去:“你呀,总顾着给大家分菜,自己眼镜歪了都不知道。”择好的菜要分给独居老人,装菜的袋子上印着“爱心传递”,是超市老板免费提供的。
公园的长椅上,一个穿病号服的年轻人正晒太阳,手里捧着本诗集。他是从医院溜出来的,兜里揣着护士偷偷塞的巧克力:“偶尔出来晒晒太阳,对心情好。”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宝宝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手里举着半块饼干,是妈妈让他分享的。年轻人笑着接过饼干,把诗集里夹着的书签递给宝宝——书签是片银杏叶,是去年秋天,一个陌生姐姐在医院走廊里塞给他的,说“看书时看到它,就想想秋天的阳光”。
傍晚的霞光把天空染成橘红色,绒毛被归巢的燕子带着往高处飞。它飞过小区的快递柜,看见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正帮邻居取快递,快递单上的名字她认得——是那位总给她讲题的退休教师。女孩抱着快递往教师家走,路过水果店时,老板往她手里塞了个苹果:“给张老师带过去,上次他帮我孙女辅导作业,连水都没喝一口。”苹果的果香混着快递盒里的墨香,在空气里酿成温柔的味道。
教师家的门虚掩着,里面传出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张老师正给社区的孩子们写春联——虽然离春节还有些日子,但他说“提前写好,晾干了才好看”。桌上的砚台旁放着杯热茶,是楼下花店的姑娘送来的,说“墨太干,喝点茶润润”。女孩把快递和苹果放在桌上,发现是套新的毛笔,收件人写着她的名字——是张老师特意给她买的,说“你上次写的毛笔字有进步,该用支好笔”。
绒毛从窗缝钻进屋,落在宣纸上未干的字迹上。纸上写着“善意如星”,墨汁在灯光下泛着光,像善星落在纸上的影子。张老师给孩子们分点心时,发现少了一块,正想再去拿,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的那块递过来:“老师吃我的,我妈妈说分享的点心更甜。”男孩的书包上挂着个铃铛,叮当作响——是去年冬天,他在公交站台帮一位老奶奶拎菜,奶奶送他的,说“走路时响着,让人放心”。
夜色渐浓时,绒毛被风吹出教师家,朝着善星的方向飞去。它路过城市的地标建筑,那里的大屏幕正在播放公益广告:“每个微小的善意,都是照亮世界的光。”屏幕下,一个卖气球的小贩正把最后一个气球送给哭泣的小女孩,女孩的妈妈要付钱,小贩摆摆手:“不用,我小时候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