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转身返回要塞,下令道:“防线保持最高警戒,严防归墟反扑。
同时,组织精锐小队,尝试收复近期失守的部分外围据点。”
随着行星级清理者的败亡和“星火一号”
的成功潜入,碎星防线的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
玄朝军队趁势起了一系列反击,稳住了阵脚。
然而,李璟深知,这仅仅是暴风雨前的间歇。
真正的胜负,或许并不在这前沿的战线上,而在那深入归墟的“星火”
能否带来关键的情报。
就在西疆战事暂告一段落,李璟坐镇前线,一边稳定防线,一边等待“星火”
消息之时,远在帝都的暗流,却因为皇帝的长期不在,而开始涌动得更加明显。
太子李琮监国,勤勉政务,处事公允,赢得了不少朝臣的赞誉。
但他毕竟年轻,威望和手腕远不及李璟,一些积年的老臣和拥兵自重的藩镇,难免有些阳奉阴违。
而三皇子李珏,凭借着协理万象归墟殿外务和密折专奏之权,影响力与日俱增。
他不仅将“星火计划”
的后勤保障做得井井有条,还借此机会,拉拢了一批工部、兵部的实干派官员,以及在万象归墟殿外围工作的、有潜力的年轻研究人员。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遗民”
棺椁事件和此次协理之职,隐隐成为了朝中“激进派”
和“技术革新派”
的代表人物。
这些势力认为,面对归墟这等前所未有的大敌,必须打破常规,集中一切资源,支持像万象归墟殿这样的尖端研究,甚至不惜采用一些非常手段。
而太子代表的“稳健派”
,则更注重维持帝国现有秩序和稳定,对于过于激进的技术和策略持谨慎态度。
两派在政务处理、资源分配、乃至对未来战略的看法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歧。
这一日,太子召集群臣,商议关于加大东部星域税赋,以弥补西疆巨额军费开支的议案。
此议遭到了以户部尚书为的部分官员的反对,认为东部星域近年来亦有天灾,加税恐引民变。
双方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这时,一位属于三皇子派系的工部侍郎出列,朗声道:“太子殿下,诸位大人,臣以为,与其竭泽而渔,加重百姓负担,不如另辟财源。”
太子李琮目光微凝:“哦?爱卿有何高见?”
那工部侍郎道:“万象归墟殿近期在解析‘遗民’技术时,于材料学和能量转化方面均有突破,可应用于民用领域,若能将部分非核心技术授权于民间商会,不仅可收取巨额专利费用,更能促进工商业展,充盈国库。
此乃开源之上策。”
此议一出,满殿哗然。
将帝国最高机密的研究所的技术,哪怕是非核心技术,下放民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保守派大臣纷纷出言反对,认为此举有损国体,且可能导致技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支持者则反驳,言明唯有打破桎梏,才能激活力,对抗归墟需要举国之力,包括民间的智慧与财富。
朝会不欢而散,议案搁置。
但此事却像一个信号,表明太子与三皇子背后的势力,其理念冲突已经逐渐浮上水面,开始影响帝国的决策。
太子东宫中,李琮面色沉静,听着心腹汇报。
“殿下,三皇子近来与工部、万象归墟殿外围人员走动频繁,其势渐成。
今日朝堂之上,工部侍郎林焕之建言,恐怕并非偶然。”
李琮轻轻敲击着桌面,淡淡道:“三弟有能力,有抱负,这是好事。
父皇让他协理万象归墟殿,亦是看重其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