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而他,也将在这场变革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振东同志,关于模块化雷达的研发,我有个想法。”总工凑过来,眼神里带着几分兴奋,“如果我们能将雷达的信号处理模块和发射模块分离,或许能实现更灵活的配置。”
低振东微微一怔,随即点头:“这个思路不错,但需要解决模块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问题。现有的电缆连接方式恐怕无法满足需求。”
“所以我想到了光导纤维。”总工压低声音,“您知道,我们在光通信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如果能把这项技术应用到雷达系统中,或许能解决传输带宽和延迟的问题。”
低振东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光纤通信在后世已经是成熟技术,但在当前环境下,确实是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
“这个方向值得尝试。”低振东沉思片刻,“不过,光纤的抗干扰能力需要进一步验证,特别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
“我们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做过一些测试,结果还不错。”总工信心满满,“如果您同意,我们可以立即启动相关实验。”
“好,那就尽快安排。”低振东点头,“我会让团队配合你们,尽快拿出一套可行的技术方案。”
会议结束后,低振东回到办公室,开始着手组织技术团队。他首先联系了几位在光通信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邀请他们加入项目组。
“振东,你这次真是要搞大动作啊。”一位老朋友在电话里笑道,“模块化雷达加上光纤通信,这可是在挑战技术的极限。”
“极限才值得挑战。”低振东笑了笑,“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是时候做点自己的东西了。”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电脑,开始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虽然他对光纤通信有一定了解,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专业领域,必须尽快补上这一课。
与此同时,雷达所的实验室里,总工正带领团队进行光纤通信的初步测试。实验室内,一束束微弱的光信号在光纤中穿梭,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远超预期。
“看来这个方向真的可行。”总工看着实验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很快就能进入系统集成阶段。”
而在防工委的会议室里,领导们正在讨论模块化雷达的战略意义。
“这项技术一旦成功,不仅会提升空军的作战能力,还会带动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一位领导兴奋地说道,“军民融合,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但也要注意技术保密。”另一位领导提醒道,“模块化雷达的核心技术,必须严格控制,防止泄密。”
“这一点我同意。”防工委主任点头,“我们要在推进项目的同时,确保技术安全。”
会议结束后,主任亲自打电话给低振东:“振东同志,防工委全力支持你的项目,有任何需要,尽管提。”
“谢谢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