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妃的警告如同一声闷雷,在沈青澜看似平静的心湖中炸开层层涟漪。“风将起,早备舟楫”——这绝非空穴来风。她身处宫廷底层,却能感觉到近日空气中弥漫的那股不同寻常的紧绷。尚宫局各位女官的脚步比往日匆忙,往来传递文书的小内侍脸上也少了些许散漫,就连一向苛待她们的掌事嬷嬷,训斥人时都似乎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焦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沈青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早备舟楫”,她如今一无所有,所能准备的,唯有更加敏锐的耳目,更加谨慎的言行,以及……尽快理清身边所有潜在的线索与威胁。揽月阁的密道与“青鸟”渠道是她意外的依仗,但织造处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
她开始更加留意织造处的人事往来。谁与哪个宫的人接触频繁?谁又常在不当值的时间悄悄外出?她利用修补典籍、分发丝线的机会,不着痕迹地观察、倾听。同时,她也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脑海中关于父亲旧案的记忆碎片,尤其是那些与朝中官员、世家大族可能相关的蛛丝马迹。她知道,要想昭雪,仅凭萧景玄的力量还不够,她必须自己能拿出足以撼动局面的证据或线索。
这日,她奉命将一批新制的宫缎送往长春宫(齐王生母德妃居所)。途径御花园时,远远瞧见太子萧景铭正与几名宗室子弟在亭中饮酒作乐,言行颇为放浪。沈青澜低头垂目,加快脚步,不欲多生事端。然而,就在错身而过的瞬间,她眼角的余光瞥见太子随从之中,一个面色白皙、眼神阴柔的宦官,正若有所思地盯着她看。
那目光并非寻常的内侍打量宫女的轻浮,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评估的意味,让沈青澜脊背莫名一寒。她认得那人,是东宫典玺房的一名管事太监,名叫高德禄,据说颇得太子信任,常为太子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务。
他为何会注意到自己?是因为沈家女的身份?还是……自己近期的某些举动,引起了东宫的警觉?
沈青澜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不动声色,依旧保持着恭顺卑微的姿态,迅速离开。回到织造处,她立刻将这段插曲记在心里,提醒自己日后需更加提防东宫耳目。
靖王府 · 崔氏迷雾
宫外,萧景玄同样因崔琰府与“墨先生”的关联而陷入深思。
“殿下,查到了些旧事。”顾昀带来了新的消息,“属下动用了埋藏在崔府多年的暗桩,虽未探得核心机密,但得知一桩陈年旧闻:约莫十五年前,崔琰尚在翰林院任职时,曾与当时的太子少傅沈文渊有过一段交往,二人曾就《春秋》经义在文渊阁有过数次彻夜长谈,据说相谈甚欢。但此后不久,沈文渊因主张清查田亩、触犯世家利益,与崔氏关系便逐渐疏远,直至对立。”
“十五年前……文渊阁彻夜长谈……”萧景玄指尖轻叩桌面,“那时‘科举泄题案’尚未发生。他们谈的,当真只是《春秋》经义?”他直觉这其中必有隐情。沈文渊是寒门领袖,崔琰是世家代表,即便私下欣赏对方才华,在政见上也是水火难容。能让两人放下立场深夜长谈的,绝不会是简单的学术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