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监愣了很久,突然对颜旭说:“知道吗?我在德国见过很多顶尖工程师,但这种在压力下迸发的灵光,只在最优秀的团队里见过。”
他当场拍板:“大连港的订单给你们了。不是因为你们的产品完美,而是因为你们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
当团队沉浸在喜悦中时,颜旭却在办公室反复观看测试录像。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更换电容时,李思远的手没有丝毫颤抖。那种专注与自信,是经过千百次失败淬炼出的沉稳。
周教授推门进来,递给他一份刚收到的检测报告:“第三方评测结果,我们第二代模块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12万小时,超过了西门子的同类型产品。”
老人感慨地指着数据曲线:“知道最关键的是什么吗?不是某个技术参数,而是在极端工况下的性能稳定性——我们的产品在压力下的衰减曲线,比所有竞争对手都平缓。”
颜旭走到窗前。沙尘暴已经过去,夜空清澈如洗。他想起三年前,团队在第一个水电站项目手忙脚乱的场景;想起每次危机时,大家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坚韧。
此刻的旭日科技,就像经过千度烈焰淬炼的琉璃——曾经脆弱的材质,在压力下重组了分子结构,变得既璀璨夺目,又坚不可摧。
实验室传来年轻人的欢呼声,他们刚刚收到智能制造示范园区的采纳通知——尽管标准之争尚未结束,但市场已经用订单投出了信任票。
颜旭没有加入庆祝,他轻轻拨动算盘,在账本上记下新的数字:不是利润,不是估值,而是每个成员在压力中成长的印记。
他知道,这些看不见的积累,才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就像琉璃在淬火中获得的,不仅是硬度,更是独一无二的光华。
财务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李芸将打印出来的报表轻轻放在颜旭面前。纸页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上面的数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上季度营收增长18%,毛利率保持在32%,现金流连续第五个月为正。“李芸的声音平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另外,大连港提前支付了第二期款项,这是他们第一次对供应商提前付款。“
颜旭的目光掠过报表上那些并不惊人的数字,指尖在“研发投入占比28%“那一行停留片刻。窗外,暮色中的798艺术区灯火初上,隔壁画廊正在举办开幕酒会,欢笑声隐约可闻。
“还记得三年前吗?“李芸忽然说,“那时我们为了拿下第一个百万订单,把利润率压到5%,结果差点资金链断裂。“
颜旭微微颔首,从抽屉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算珠在他指间滑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但这次的节奏与往日不同——不再是为了计算能撑过几个月的焦虑,而是在核算每个研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实验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正在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