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尺及度量衡则例疏》,建议由朝廷牵头,参照古制并结合实际,统一全国度量衡,尤其是在官营匠坊和军工生产中率先推行。
同时,借“大明超市”需大量定制货架、车辆、标准容器为由,私下推行了一套内部使用的零件规格和制造标准。
苏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工部矿冶清吏司对淮南煤矿进行“技术改良”,将他记忆中更为安全的矿井支护、通风排水技术,以“古籍所载奇技”或“海外良法”的名义,通过周正杰的渠道,悄然引入煤矿生产。
同时,开始秘密撰写《焦炭冶炼法概要》,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推动焦炭取代木炭在冶铁中的应用,以期彻底解决燃料瓶颈和铁质提升问题。
另外让“工业空间”内的智能单位,开始逆向测绘、简化设计一些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制造的基础机床雏形,如简易的镟床、钻床、磨床的图纸。
这些图纸被精心做旧,伪装成“前宋遗珍”或“泰西奇器图说”,由他“偶然发现”或“重金购得”,再通过可靠的工匠进行小范围试制。
他知道,这些看似粗糙的“母机”,才是未来一切精密制造的根基。
苏宁还以“编纂古今工器图谱”为名,招揽了一批不得志的底层工匠和略通格物之学的年轻书生,在府中开辟了一间“格物斋”。
名为整理古籍,实则是他亲自授课,系统地灌输基础的物理、数学知识,并让他们接触、研究那些简化后的机械图纸。
这些人,将成为他未来工业体系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苏宁深居简出,每日埋首于图纸、数据与各种“奇巧淫技”之中,在朝臣们看来,这位曾经的“煞星”似乎已然认命,沉溺于玩物丧志。
唯有张居正等少数明眼人,能隐约感觉到这位年轻人平静外表下,那股正在默默积蓄,意图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苏宁并非被雪藏,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根本,也更为艰难的道路......
他要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打下永不倾覆的工业之基。
京城看似平静的岁月里,苏宁正以超越时代的视野,有条不紊地编织着一张覆盖大明基础工业的巨网。
他深知,钢铁是骨骼,煤炭是血液,化工则是未来腾飞的翅膀。
而这一切的布局,不仅要推动大明的进步,更要确保最终的掌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工业的成功,便是他苏宁的成功。
在钢铁领域,他不再满足于马鞍山铁厂现有的产量。
通过“工业空间”提供的优化高炉图纸和焦炭冶炼工艺,他让周正杰以“技术入股”的方式,逐步渗透控制北方的遵化、山西的潞安等几处官营大铁厂。
表面上,这些铁厂仍隶属工部,实际的生产流程、技术标准乃至部分核心工匠的管理,却已悄然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