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上扫过,当年的戏班子小生早已脱胎换骨,西装革履,举止从容,唯有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昔,藏着几分倔强的光。
苏砚清在她对面坐下,侍应生适时地送来一杯黑咖啡,他轻声道谢,动作优雅得体。
\"我听说你在美国,\"他开口,声音很轻,\"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
段明兰微微颔首:\"我也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他手边的公文包上:\"你来开会吗?\"
苏砚清点头:\"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会议,我带了些资料。\"
他犹豫了一下,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推到她面前:\"这些复印文件,你应该用得上。\"
段明兰打开纸袋,里面是一沓照片和文件,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华北、华东的暴行,有些甚至标注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受害者姓名。
\"你......\"她抬头看向苏砚清,声音有些哑,\"这些年,一直在搜集这些?\"
苏砚清笑了笑,眼神里带着几分苦涩:\"不止我,还有很多同志。我们总得让世界知道真相。\"
段明兰深吸一口气,将照片收好,忽然开口:\"我们合作吧。\"
苏砚清一怔:\"什么?\"
\"我说,合作。\"段明兰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你手里的证据,加上我的关系和渠道,我们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
她顿了顿,眼神锐利如刀:\"让那些还在观望的国家,看看日本人到底干了什么。\"
苏砚清沉默片刻,笑道:\"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竟配合得意外默契。
段明兰负责联络媒体和政要,苏砚清则整理证据和撰写报告。
他们一起出席记者会,一起拜会美国议员,甚至一起在国会山前示威,要求美国对日实施制裁。
某天深夜,两人在酒店套房里整理资料,苏砚清忽然开口:\"段小姐,我没想到......\"
\"没想到什么?\"段明兰头也不抬,指尖飞快地敲击着打字机。
\"没想到有一天,我们能这样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
段明兰的手指顿了顿,唇角微微扬起:\"我也没想到。\"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北平,那个战火还未烧到的夏天。
*
1949年秋,北平。
秋风卷起几片金黄的银杏叶,轻飘飘地落在青石板上。
段明兰站在景山前街,仰头望着那座熟悉的城门,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映得她眼角微微发烫。
十二年了。
她终于回来了。
身后传来脚步声,沉稳而轻快,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
\"明兰,\"苏砚清走到她身旁,声音里带着笑意,\"在看什么?\"
段明兰没说话,只是伸手,指向远处——那里,一面崭新的红旗在城楼上高高飘扬,映着碧蓝如洗的天空,鲜艳得刺眼。
苏砚清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唇角不自觉地上扬:\"真好啊。\"
他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我们赢了。\"
段明兰转头看他,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一道温柔的轮廓。
当年的戏班小生早已褪去青涩,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唯有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初,盛着细碎的光。
她忽然想起在美国的岁月——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深夜整理资料的疲惫,那些在异国他乡相互依偎的温暖。
她曾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对谁动心。
可苏砚清偏偏是个例外。
他喜欢一个人时,绝不是当年那个安静隐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