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为之奋斗的人,即便知晓了这令人无力的真相,依然选择去守护每一簇看似微弱的“星火”,去尊重每一种独特的文明表达,去在注定倾覆的舟楫上,尽力维护每一个生命尊严地渡过其短暂航程的权利。这本身,不就是对“规律”最有力、也是最悲壮的反抗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并非愚昧,而是在认清终极的虚无后,依然选择赋予“过程”以意义,用有限的生命,去碰撞出无限的精神火花。这火花本身,或许就是文明存在的、超越轮回的终极价值。
黛紧紧握住那块陶片,仿佛握住了一个沉睡了千年的誓言。她眼中的迷茫与虚无感,如同被阳光驱散的晨雾,逐渐被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坚定的光芒所取代。
意义的基石,从未建立在“永恒”的沙丘之上,而是根植于每一个“当下”的选择与行动之中。
“我明白了,丹增。”她的声音恢复了力量,虽然依旧沙哑,却不再飘忽,“历史的尘埃,掩埋了无数文明的骸骨。但正是每一代尘埃中,那些不肯放弃燃烧的瞬间,那些试图连接、试图理解的微光,构成了文明真正的脊梁。”
她将陶片郑重地放入怀中,与那本《伏尼契手稿》放在一起。
“我们无法决定最终的结局,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经历这个过程。”她望向南方,那是“创世纪”南极基地的方向,也是未来道路延伸的方向,“阻止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拯救这百分之九十九的生命,更是为了证明,人类文明,即便知晓自身渺小与局限,依然拥有选择‘协作’与‘尊重’,而非‘恐惧’与‘毁灭’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留给这个周期,或者……留给下一个未知的‘观察者’,最有力的‘证词’。”
丹增的脸上,露出了一个近乎欣慰的、极其浅淡的笑容。他不再多言,只是重新拿起行囊,扛起了那杆老旧的、装饰着牦牛角与绿松石的火铳。
历史的尘埃,依旧在风中飘荡。
但总有人,愿意在其中,刻下属于自己的、短暂的划痕。
这划痕,便是意义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