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对‘豺狼’的骨头更感兴趣,而不仅仅是他窝里的金银。”
苏小姐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她迅速瞥了一眼纸条,又难以置信地看向黛,嘴唇翕动:“您……您怎么知道?他们……里面也分好几派。一派觉得伯恩这家伙太嚣张,手伸得太长,坏了规矩,想给他个教训;另一派则……则觉得他是个麻烦,但或许也能变成一把偶尔能用的刀,想先看看能不能从他那里捞点好处再……”她猛地停住,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眼中恐惧更甚,“我不能再说下去了。我只是个传话的,像我这样的人,就像河里的沙子,上面的浪头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滚。求求您,别再把我往漩涡里拉了!”
这番近乎崩溃的倾诉,虽未点明,却清晰地印证了纸条上的信息:军统内部在对德裔商人伯恩的策略上存在分歧,存在着内斗或至少是路线之争。而苏小姐,正是这个庞大机器底层一颗身不由己、随时可能被牺牲的棋子。
黛的逻辑链条逐渐成型:1.军统注意到伯恩的活动,但内部意见不一。2.某一派系(可能是更激进或与伯恩有旧怨的一派)试图借助她这个“外力”来打破僵局,或利用她来试探伯恩的底线,甚至可能想通过她来影响另一派系的决策。3.自己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军统内斗的炮灰。然而,危机中也蕴藏着机会。如果运作得当,她或许能利用这种内斗,一方面从军统某些派系那里获取关于伯恩的关键信息(这比她自己调查更高效),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将水搅浑,让伯恩不仅要应对她,还要分心应付来自中国情报机构内部的压力,从而为自己创造机会。策略的核心是:保持超然,不彻底倒向任何一方,利用信息差和各方矛盾,为自己服务。同时,必须对“渔夫”保持高度警惕,核实其情报的纯粹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黛在心中默念这句古老的智慧。如今,军统内的不同派系或许就是相争的鹬蚌,而伯恩是它们共同的目标,但彼此意图不同。她这个看似弱小的“渔翁”,能否在复杂的漩涡中,找到得利的机会?而那个提醒她注意“渔夫”之网中“他鱼”的纸条,又暗示着怎样的更深层次的博弈?
那枚冰冷的子弹,不仅是武力的象征,更代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组织化力量的正式介入。上海滩的棋局变得更加拥挤和凶险。黛感到自己正被卷入一个越来越深的漩涡,四周是看不见的暗流和相互撕扯的力量。
苏小姐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匆匆离去后,黛独自坐在咖啡馆里,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咖啡杯壁。窗外的上海依然车水马龙,霓虹初上。她回到亭子间,再次拿起那枚托卡列夫手枪子弹,在昏黄的灯光下仔细端详。黄铜弹壳反射着微弱的光,像一个充满诱惑与危险的承诺。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追捕的猎物,一个寻找真相的孤独者。现在,她手中多了一张牌,一张关于“内斗”的牌,虽然危险,但或许能打出奇效。她将子弹紧紧握在手心,冰冷的触感让她保持清醒。躲避和防御已经不够了,她必须更主动地介入这场游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包括这枚子弹背后所代表的、充满纷争的力量。军统的内斗,对她而言,既是致命的漩涡,也可能成为刺向“豺狼”的一把利刃。她决定,要小心翼翼地握住这把双刃剑的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