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叶明心知肚明,火器乃双刃剑,用好了是国之重器,稍有差池,便是祸乱之源。他回京后的第一要务,并非急于扩大生产或炫耀功绩,而是——立规矩,定方圆。
在皇帝的支持下,他雷厉风行地推动“军器局”的设立。
选址并未放在工部或兵部衙署之内,而是定在了皇城边缘、毗邻格物院的一处独立院落,由皇城司与京营共同派兵把守,戒备森严,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火器之事,超然于原有部堂体系之外,不容他人轻易染指。
军器局内部架构,也完全由叶明一手拟定。
下设“研发司”、“制造司”、“质检司”、“库管司”及“训导司”。
研发司核心仍由格物院骨干,如墨恒、赵青川等负责,专注于火器改进与新项目攻关;
制造司则抽调工部及各地可靠匠户,按格物院制定的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
质检司权力极大,由冷锋推荐的皇城司干吏与格物院资深工匠共同执掌,对每一件出厂火器拥有“一票否决权”;
库管司负责火器及原料的储存、调配,账目需每日核对,定期接受审计;训导司则负责编写操典、培训使用火器的官兵。
这套体系,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将研发、生产、质检、仓储、使用等环节严格分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单一环节被渗透或滥用的风险。
然而,规矩的设立,必然触犯原有的利益格局。
首先跳出来的,便是兵部武库清吏司的一些旧吏,他们以往掌管着军械分配,油水丰厚,如今火器这一大块肥肉被硬生生划走,岂能甘心?
暗中串联,以“火器与旧制军械需协同调配,方能发挥最大战力”为由,试图阻挠军器局的独立运作。
叶明对此早有预料。他没有在朝堂上与之争论,而是直接请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武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