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府衙见风使舵,见民意汹涌,且格物院手段光明正大,便也不再暧昧,出面肯定了格物院惠及乡里的行为,默许了“良工奖”的推行。
一场看似来势汹汹的地方抵制,被叶明以建立新标准、引导新秩序的方式,轻松化解。
不仅“墨青辊”的推广再无阻碍,格物院和“格物商社”的声望,在民间和底层工匠心中,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润物细无声,亦可破坚冰。”叶明收到河间府传来的捷报时,只是淡淡一笑。
他知道,与世家大族的斗争是主线,但这些遍布地方、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同样是阻碍变革的顽石。
他需要这样一次次小小的胜利,不断地瓦解他们的根基,积小胜为大胜。
而经此一事,“格物商社”和“良工奖”的模式被证明有效,叶明开始考虑将其推广到更多地区、更多行业。他要织就一张以格物院为核心,以新技术和新标准为纽带,联系万千普通工匠和农户的大网。
这张网,现在或许还很稀疏,但假以时日,必将拥有改变格局的力量。
就在叶明忙于布局地方、夯实根基之时,格物院内部,被委以重任的墨恒与赵青川,也在信号火箭的优化项目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
他们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反复试验,竟然找到了一种更稳定的引信燃烧介质配方,使得信号火箭的发射高度和爆炸时机的稳定性,提升了整整一成!
当墨恒和赵青川带着试验数据和样品,激动地向叶明汇报时,叶明看着眼前这两个目光灼灼、充满自信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格物院未来更多的可能。
墨恒与赵青川在信号火箭优化项目上取得的突破,虽只是将稳定性提升一成,在叶明看来却意义非凡。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标志着他培养的这批年轻人,已经开始从学习者、协助者,向真正的研发者蜕变。
他们不再仅仅是执行命令,而是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叶明给予了两人高度的肯定,并将这项改进迅速应用于新一批的信号火箭生产中。
效果立竿见影,边军反馈,新型号火箭的起爆高度更加统一,对夜间指挥协同的帮助更大。
叶秋甚至在私信中提到,靠着更精准的信号,他们成功进行了一次漂亮的夜间反包围。
这份来自前线的认可,比任何奖赏都更能激励格物院的学员们。
墨恒和赵青川在院内的声望一时无两,成为了所有新生和“星火”学员仰望的标杆。
研习室内的学习氛围更加炽烈,工坊里的敲打声也仿佛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然而,格物院的稳步发展和民间声望的积累,终究还是引起了朝堂之上更高层面的注意和忌惮。
这一次的发难,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僭越”、“贪墨”等具体罪名,而是指向了一个更为根本、也更为敏感的问题——科举与取士之道。
发难者,是礼部的一位老侍郎,姓钱,乃江南士林领袖之一,门生故旧遍布朝野,素以维护“圣贤正道”、“科举取士”的纯洁性着称。
他在一次经筵讲学之后,借着与皇帝讨论教化之功的机会,将话题引向了格物院。
“陛下,”钱侍郎须发皆白,声音却洪亮,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凛然之气,“老臣近日闻听,京中有一‘格物院’,不行圣贤教化,不习经义文章,专一鼓捣些奇技巧器,此本末倒置之举,老臣原不欲多言。然其如今竟公然招收生员,授以所谓‘格物’、‘新算’之学,此风断不可长!”
他顿了顿,见皇帝面色平静,便继续慷慨陈词:“陛下!士者,国之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