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是丰硕的,但前路依旧笼罩在迷雾之中。
陆见平将从那处古老石室中获取的灵液与晶石妥善收好,这些将是他接下来重要的补给。
而他的主要精力,则完全投入到了对那块星图金属板的研究上。
“天工坊·第七维护通道”
。
这个地名如同灯塔,指明了方向。
但如何抵达,却是横亘在眼前的巨大难题。
这块金属板上的星图,就是通往那里的地图,可惜,这张地图的“绘制规则”
与陆见平所知的一切星象体系都截然不同。
他将金属板小心地放在龙雀居相对平整的地面上,借着几块照明用阴煞结晶的微光,仔细端详。
星图由无数细密的点与线构成,一些关键节点旁边标注着那些他无法直接阅读、却可通过星钥感知其意的古老符号。
星图的核心,便是那个被标注为“天工坊”
的坐标点。
问题在于,他找不到“当前位置”
的标记,也找不到任何熟悉的、可以用来定位的星座参照物。
这张星图仿佛是基于一个完全独立的、未知的宇宙坐标系绘制而成。
“不能直接使用,就需要进行坐标转换……”
陆见平喃喃自语。
这就像拿到了一张用火星坐标系绘制的地球地图,虽然细节详尽,却无法与现实的经纬度对应。
他先尝试最基础的方法:神识沉浸。
他将神识缓缓注入星图,希望能引类似金属残片那样的共鸣或信息反馈。
星图上的线条微微亮起,散出柔和而冰冷的光辉,但除此之外,并无更多信息涌现。
它似乎只是一个静态的“存储介质”
,而非一个交互式的“导航仪”
。
“既然无法直接互动,那就只能通过间接测量和计算来破解了。”
陆见平没有气馁,逻辑星道的思维方式让他习惯于将复杂问题分解。
他取出之前收集的、刻画着简易地图的卷轴。
将卷轴上的碎星湖区域轮廓与金属板星图上那个齿轮星辰徽记所在区域进行比对。
由于卷轴地图过于简略,只能确定大致的对应关系,无法精确定位。
接着,他利用从金属残片上领悟到的“几何道语”
知识,开始分析星图本身的构成逻辑。
他现,星图中的连线并非随意,许多都遵循着特定的几何比例和角度关系,某些星点之间的距离比值呈现出奇特的常数特征。
“这些常数……会不会是某种基准标尺?”
他心中一动,开始以那些常数比为基准,在识海中构建星图的数学模型。
他将星图视为一个多维空间中的点集,尝试寻找其内在的数学结构。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推演。
他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借助新获得的灵液恢复神识。
同时,他还必须分心警惕外界的煞气潮汐和幽冥晶蟾的周期性活动。
在一次次失败与调整中,他逐渐摸索出一些规律。
星图似乎并非描绘真实的星空,而更像是一种“抽象的空间拓扑结构图”
,那些星点代表的是空间节点或重要地标,连线则代表了节点之间的“关联”
或“可达路径”
。
其坐标系,很可能基于某种宇宙背景辐射的基准频率,或者……是基于“灵能”
这种基础粒子在宇宙尺度上的分布密度场!
这个猜想让他兴奋不已。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只要能找到一个已知的、在星图上也有标注的“基准点”
,他就有可能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