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许辰:“公司三大板块,餐饮、供应链、工业制造,全部盈利。今年,我们许氏实业的总盈利,是五十三万元。公司员工总数,也达到了二百零七人。”
五十三万。
二百零七人。
这两个数字一出来,王铁柱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这个万元户都能上报纸的年代,这是一个让人头晕目眩的数字。许氏实业,从一个小小的早餐摊起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了京州城一个谁都不能忽视的存在。
许辰靠在椅背上,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着,脸上没什么表情。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
但这数字背后的意义,却让他想到了很多。这不只是钱,这是二百多个家庭的饭碗,是正在被改变的农村生产方式,也是他在这片土地上,一步步扎下的根。
就在许氏实业内部为此振奋时,一份京州市政府的红头文件,送到了许辰的办公桌上。
文件内容很简单,因为许辰创办便民早餐工程,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建立华北蔬菜供应链稳定市场等贡献,京州市政府决定,推荐他参选今年的京州市劳动模范。
消息一传开,立刻在京州引起了很大的议论。
“劳动模范?给一个体户?”
“开什么玩笑!劳模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兄弟的最高荣誉,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倒爷’了?”
“他赚那么多钱,是为他自己赚钱,怎么能跟为国家做贡献的工人相提并论?”
一时间,各种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许多国营大厂的工会,甚至是一些老干部的口中传了出来。他们想不通,也接受不了,一个在他们眼里“投机倒把”的个体户,竟然能和那些在生产线上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站在同一个荣誉殿堂里。
这些争议很快被摆上了市委常委会的桌面。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有些严肃。
一位主管工业的老领导先提出了反对意见:“周书记,同志们,劳动模范的评选,是有严格标准的,代表的是咱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把这个荣誉给一个体户,不合适吧?这会让下面广大的工人同志们寒心的。”
“是啊,个体经济,毕竟姓‘私’,我们的荣誉,应该授予那些大公无私的先进个人。”另一位委员也附和道。
听着这些议论,一直没说话的周书记,缓缓放下了手里的茶杯。
他环视全场,目光平静又锐利,一开口,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
“谁说个体户不能是劳模?”
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