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姚建萍后来在采访中说:“播出前,我们一天最多接待十几个客人,播出后,门口天天排着队,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两百多人......”
绣坊的咨询电话被打爆,有想拜师学绣的年轻人,有想定制绣品的企业家,甚至有海外博物馆发来合作邀约,想办苏绣特展。
姚建萍不得不临时雇了两个文员,专门处理咨询和订单。
“以前我们的绣品主要卖给熟客,现在全国各地的订单排到了半年后,连还没绣完的《清明上河图》局部,都有藏家想预定。”
产业链上游的丝线厂家也迎来了春天。
纪录片里叶辰一句“湖州辑里丝含胶量低,劈线不易打结。”
让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突然“出圈”。
湖州辑里丝厂的厂长周明福回忆,2011年之前,厂里的丝线主要供应给苏绣、湘绣的老客户,年销售额稳定在几百万。
纪录片播出后,订单量翻了三倍,“每天都有新客户打电话,有的是新开的绣坊,有的是手工爱好者,甚至有服装企业来订丝线,想做苏绣元素的衣服”。
为了满足需求,厂里不得不扩招工人,把生产线从两条增加到四条,“连仓库里积压的老丝线都卖空了,以前没人要的浅金色丝线,现在成了爆款”。
最直观的变化是绣娘的就业市场。
纪录片播出前,苏州本地的年轻绣娘不足百人,很多绣坊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播出后,报名学苏绣的年轻人骤增,仅建萍绣坊的培训班,三个月内就收了26个学员,其中80%是20-30岁的年轻人,有大学生、有辞职的白领。
其中有22岁的苏洲姑娘王琳,之前在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看了纪录片后辞了职。
“以前觉得苏绣是老太太做的活,看完才知道,这手艺能绣出山水、而且能去巴黎,比在厂里拧螺丝有奔头。
小王子的苏绣刺绣工坊,阿丽亚娜?洛克菲勒在纽约时装周激动地介绍团队里唯一的苏绣绣娘......这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苏绣皇后姚建萍倍感欣慰。
绣娘的工资地位变得更高,年轻人也了解了苏绣,有天赋的学生越来越多。
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
华夏十多亿人,万里挑一的人才最少有十多万......
对刺绣有天赋的孩子也很多,现在终于开辟了一条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