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小河南边的营地中。
熊熊篝火映照得王守仁和覃云布满风霜的脸红彤彤的。
覃云看了看王守仁,抱歉地道:“鞑靼人和张二公子具体怎么谈的,或是讲成如何条件,或是否同意,在下都无从知晓。
“不过……鞑靼人拿我们没办法,这是真的!如果他们不肯讲和的话,接下来,就是我们带兵消灭他们!”
王守仁皱眉不已,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朝廷已经派出援军,在赶来的路上?鞑靼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个……”
覃云摇头道,“虽然在下并不知晓确切的消息,但现在看起来,要朝廷派出援军,很难很难。”
王守仁默默地点了点头。
心说的确很难。
虽然他不认同朱晖对朝中文臣的评价,但有一点他无法否认,那就是朝廷并不支持这场对草原的战事。
王守仁道:“如果让朝中人知晓这场战事的进展,并清楚如今我方占据的优势,以及我们只靠几千人就能让鞑靼人束手无策,被迫与我们讲和,那他们就该理解并支持这场战事,并倾注精力和人力,全力配合作战。”
覃云笑了笑,没说什么。
显然,让大明朝臣都亲自来见识一下鞑靼人的窘迫状况,那是不现实的事情。
朝中大臣做事,那是政客思维,说是要考量的细节太多,但其实就是做利益取舍,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事不做。
而显然对鞑靼人一战,在政客们眼中,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打赢了又如何?
给皇家打工的人,影响他们一辈子领俸禄了?
要是失败,后果谁能承受得起?
王守仁道:“接下来,是否应打出去,配合这次讲和?”
一边打一边谈。
以打促和。
在王守仁看来,能靠这么点儿人手,直接让鞑靼人整个投降大明,接受大明的册封和安置,同样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说不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以后鞑靼人再想蹦跶,基本上已经不太现实。
谁让大明的火器已经领先于这个时代?
就算鞑靼人仿造出火器,他们也不可能再利用以前的骑射等擅长的冷兵器作战方法取得优势……
谁让大明地大物博,同时还有数不胜数的人口?
根据记载,大明承平百年,人口迅速膨胀,如今光户籍记载就有六千余万,就这还是地方官员逃避税收故意虚报,还未纳入流民和军户等非正式群体,真实人口估计已经破亿。
同样都是使用火器,那比拼的就不再是骁勇,而是人口潜力,以及兵员的文化程度,如此一来大明士兵的劣势瞬间不在。
覃云道:“先休整吧。如果鞑靼人有异动,我们再做应对,眼下还是先保证将士们的休息好。”
……
……
王守仁回到中军账。
这边朱晖已经把近一天来跟鞑靼人作战的得失总结出来。
“咱折损四个弟兄,覃千户那边大概十几个人。”朱晖道,“王兄弟你猜,鞑靼人死伤多少?呃……这么说吧,你猜割了多少耳朵?”
王守仁道:“二三百?”
“说起来吓死你,一起差不多有六百多对耳朵,就这还不算被覃云他们带走的伤员,以及抓回来的六十多个俘虏。”
朱晖眉飞色舞地说完,又有些担忧地说道,“这一战看起来没多少危险,所有战事都在远处发生,几乎就没出现任何近距离肉搏的情况,鞑子的马刀没发挥任何作用……但是,我总觉得这场仗打得太顺了,会不会有问题?”
王守仁没有回答朱晖的问题,而是自顾自地问道:“算上之前营地里烧焦的鞑靼人耳朵了么?”
“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