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成立‘阜新矿工工会’!由矿工兄弟们自己选举代表!参与矿区的管理!监督安全生产!”
“第三!所有矿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工资上涨百分之五十!并且全部用我们根据地信用最好、最保值的‘太行币’结算!”
“第四!”他看向那些伪满的技术人员,“所有愿意留下来为根据地服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保留原有职务!保留原有待遇!并且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额外的技术津贴!”
“第五!”赵刚的声音陡然拔高,“我们将立刻从太原调拨粮食、药品、布匹!建立平价商店!建立矿工医院!建立矿工子弟学校!”
“我们要让每一个为这个矿区流过汗、流过血的兄弟!都能吃饱饭!穿暖衣!看得起病!让他们的孩子都能有书读!”
“这,就是我们独立旅给大家的承诺!”
赵刚的话音刚落。整个矿区先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仿佛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随即。“轰——!!!”如同火山爆发般!十几万矿工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他们哭了!他们笑了!他们互相拥抱!他们将手中的破帽子、脏毛巾,奋力地抛向天空!
他们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这支真正把他们当“人”看的军队的拥戴!
而那些原本心怀忐忑的技术人员,也长长地松了口气。他们的眼中也渐渐燃起了,一种新的光芒。
赵刚用最简单、最有效的“利益”和“尊重”,将这个原本矛盾重重、人心涣散的巨大矿区,牢牢地凝聚在了独立旅的旗帜下。
阜新的成功经验,被迅速地推广到了整个新解放区。
赵刚和他麾下的工作队,如同不知疲倦的“播种机”。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尊重劳动”、“保障权益”、“改善民生”的种子撒到哪里。
对于农民,实行“减租减息”,鼓励生产。对于工人,提高待遇,保障安全。对于那些愿意合作的、有技术的“前伪满人员”,则大胆启用,给予高薪和地位。对于那些对根据地建设有功的地方士绅和开明资本家,则团结、保护。
张合和赵刚在用一种极其务实、也极其灵活的方式,去“融合”这片刚刚纳入版图的复杂土地。
他们没有去生搬硬套太行山的经验。他们充分尊重了东北地区其特殊的历史和相对较高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他们甚至默许了在新解放区的城镇里,私营工商业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只要他们遵守根据地的法律,按章纳税,不剥削工人。
李云龙的“贸易总公司”,更是如鱼得水。他们利用新掌控的铁路网络和相对开放的经济政策,将“太行经济圈”迅速地拓展到了整个辽西和热河。
大量的煤炭、铁矿石、木材和粮食,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北方运往太行山。而太行山兵工厂生产的“铁牛”拖拉机、改良农具、肥皂、火柴、棉布这些质优价廉的工业品,也开始大量地“倾销”到北方市场。
一个更大规模的、南北互补的、充满活力的“华北-辽热经济共同体”,开始现出雏形。
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再次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李云龙走路都带着风。他甚至开始琢磨着要不要成立一个“太行发展银行”。
……
然而,“融合”并非一帆风顺。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思想和文化层面。
东北地区被日伪统治了十几年,“奴化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当地的年轻人,在伪满洲国的教育体系下长大,对“华夏”这个概念已经非常模糊。他们甚至认为日本人才是“解放者”,是“亚洲共荣”的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