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4xxs.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思路客小说网 > 女生同人 > 北齐:家父文宣帝 > 第530章 年功

第530章 年功(1 / 2)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离婚后,我成了隐形大佬 全职高手:摊牌了,我是最强阵鬼 大秦:惟我独仙,秦始皇求问长生 黑暗召唤师:调教末世,为所欲为 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去吧 寻秦记之云梦仙踪 斗罗:我和千仞雪一体双魂 青云捉妖录 重返1994:草莽人生 掌出笑傲,睥睨诸天

其实改革的种子早已埋在齐国内了,那就是考课制度,也便是科举的前身。甚至可以说,未来在隋唐发扬光大,乃至流传至后世中外的科举制度,此时在齐国已经有了雏形。

这倒不是齐国独一无二,举世无双,事实上考课这门制度,在汉朝就已经开始了,魏明帝时期,大臣刘劭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央朝官必须要按时接受考试,吴国大臣步骘也曾给孙权上疏,说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等人身负重任,请求吴帝下诏免除他们的考课。

这点到晋时因为士族的耽乐而颓废了,毕竟国家不考五石散的四种磕法的话,那他们就没什么拿得出手了,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就是这样的极品。

王徽之曾在桓温的弟弟桓冲手下担任骑曹参军,负责管理马匹,桓冲知道他是个废物点心,就问他在哪个部门,王徽之居然不知道,只说经常见人牵马在自己眼前走来走去,估计自己是管马的,又问他“管几马”,仍是不清楚,桓冲再问他“近来多病马,马比死多少”,王徽之更是理直气壮地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这就是魏晋时期好清谈玄学的真实面目,也就注定了继承这一套的南朝难以北伐而清定天下,毕竟上层多是王徽之这样的人才,那非得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配上一个将旧势力彻底摧毁的动乱时代,才有重塑南朝风气的可能。

相较于颓靡的南朝,北魏反而拾起了考课这个老传统,从拓跋焘时期就开始“亲考内外”,孝文帝时期更是大会群臣,亲考六品以上的中央官员,毕竟对皇帝来说,考试而进行任免,是一个夺回人事权的好手段。

到了后来的西魏,苏绰制定六条诏书,宇文泰要求“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记帐者,不得居官”,实际上也是一种考课要求。

而齐国在北魏的基础上,比西魏北周发展得还要深邃,虽然依旧沿袭了北魏的选举制,仍用中正举荐人才,但这中正主要由京官担任,扼制了地方士族一定的举荐权,而后被举荐者分别为秀才、贡士、廉良,要在朝堂通过中书省、集书省以及吏部考功司的郎中进行考核,偶尔皇帝也要亲临朝堂策试,甚至对于各项失误都有着细致的规定:

字有脱误者,叫起来站在坐席后面,书有滥劣者,喝一升墨水,文理孟浪者,把坐席撤了、佩刀也拿走。

如此一来,齐国便承袭了汉晋北魏以来的选官制度,并进一步将其完善,齐帝对官员的控制由于考核制度的成熟而变得凝实,又建立了明细的任官要求与标准,也使得后期的齐帝能够利用恩倖政治削弱晋阳的实力,实现皇权的逆袭,并且开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先河。

可以说,隋唐虽然在法统上承袭自北周,但精神与制度却对北周这个母国全盘抛弃,选择了齐国的制度作为帝国的架构,而科举制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虽然这个时代的人不清楚,但高殷作为齐国的统治者,很明白此时的齐国已经具有了改进科举制的基础,只需稍作修改,他就能推陈出新,让科举提前现世,成为他吸纳各地人才的选官机器。

“太和十九年,魏孝文帝于光极堂引见群臣,宣示《品令》,曰‘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尔后又定九流三清之职。”

从先代开始做文章是老招数了,毕竟是祖宗之法,孝文帝曾经规定官分士人和小人,那么正好,这就能够划分出差格来。

“魏晋之际,玄风大炽,士族耽于清谈,竞尚浮华,而多疏于实务,此风实于国无益。加之士人皆耻居下品,不屑低浊之职,致使勤事之官反遭轻看,朕深为慨然。故今分立流内、流外之序,于流外置七等官位,设考试以核其能,专试庶务根本。依文墨评定才识之高下,参以在官之功绩,定为终考,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玄德至水浒 开局亡国:我在岭南当基建狂魔 边关兵王 隋唐:只手挽天倾,我护大隋永昌 我是大明瓦罐鸡 连中六元,满朝文武皆为吾徒 被迫rua上偏执大佬后[快穿]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乱世边军:从军功换媳妇开始 娇妻逼我纳妾:女帝上门求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