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人心抓的太准了,半年前就看准了朱伟的心思,给自己指了条路出来,实在是有些可怕。
离开了朱府。
王信骑在马上,身边跟著四名亲卫。
一行五骑。
只要朱伟开口支持,自己本来也是东军河西营的参將,所以至少成了八成。
张吉甫要改革,没必要对付自己,自己没有挡他的路,反而给他立了功,就算顾虑人心议论,不让
更有朱伟曾经向他退了一步,张吉甫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过分,这一回大概是要给朱伟一个面子。
太上皇以扩张京营的条件,答应张吉甫的改革要求,可见太上皇內心依然在乎朱伟,更可见太上皇依然目光敏锐,清楚的知道自己根基。
枪桿子决不能松。
越是问题丛生,越是要抓紧枪桿子。
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可以解决製造问题的人。
面对这样的对手,弱势一方的皇帝如何翻盘的呢
或者说张吉甫的改革失败了。
又或者大周上下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以至於太上皇手段再多,也到了解决不了的地步,给了皇帝翻身的机会。
天下聪明人太多,聪明人最喜欢投机。
所以皇帝身边不缺出谋划策的人。
来到贾府,见到贾政,贾政知道王信今天要去见朱伟,一直在等待消息。
“如何”
“问题不大。”
“好极了。”
贾政大喜,悬著的心终於可以落下。
朱伟在东军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如果他不同意王信成为东军总兵,这件事必然办不成。
犹如贾赦想让贾璉去大同,也是看出王信哪怕离开大同西军,在大同西军的影响力同样巨大,至少短时间內不会少。
贾政和林如海是支持皇帝的。
林如海支持的皇帝,同时因为他选择的时机,以及他做事的分寸,让他成功周旋於太上皇和皇帝之间,成为皇帝那边重要的一环。
很多聪明人看出林如海的价值所在。
巡盐御史的位置上一干多年,想不引起別人的目光都难。
那些不愿意违背太上皇,又想要向皇帝投机的人,那么林如海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这即是林如海圈子的属性。
坏处就是太上皇那边不喜,皇帝那边也不够亲。
以至於忠顺亲王敲打贾政,也是有看不惯他们这个圈子太过投机,为皇帝出力不够,以及包含文武之爭的意义在里头。
王子腾倒向了忠顺亲王。
贾赦贾珍他们利用皇帝討好太上皇。
而王子腾又和贾赦贾珍他们搅合在一起。
这就是政治啊。
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自己怎么立足於东军右路呢。
同流合污是不可能的。
王信目光渐渐坚定。
山不向我来,我自向山而去。
哪怕成为总兵,自己还是王信,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