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复杂的数据流,速度快得惊人。突然,他的手指在某一项数据上停顿了——隶属于“晨曦号”(另一艘侦察舰)的左侧副推进器,内部轴承的微震动频率比标准值高了0.015%。
这个偏差极小,完全在安全阈值内,甚至可能是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绝大多数指挥官都会忽略。
但张大刚没有。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接通了与“晨曦号”舰长的加密通讯频道,声音平稳无波:“晨曦号,这里是安全主管张大刚。检测到你舰左副推进器轴承微震频率异常,偏差值0.015%。请立即执行诊断程序第7项,并在十分钟内提交报告。”
频道那头沉默了几秒,显然“晨曦号”舰长被这突如其来、且过于细致的指令弄得愣了一下。“…收到,安全主管。立刻执行诊断。”语气中带着一丝错愕和不易察觉的…不适。这点偏差都要专门通讯?这位上将的严谨,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张大刚结束了通讯,继续检视其他数据,仿佛刚才只是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的程序设定里没有包含“同胞感受”这一项,他刚才的行为,在人类船员看来,是一种近乎苛刻的、缺乏信任的监控。
几位靠近他的战术军官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无奈和压抑。这位死里逃生的上将,好像…变得有些陌生了。
舰桥的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环境监测探头,其后台日志记录下了一次极其短暂、能量波动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指向舰船外部特定方向的主动扫描脉冲。这次扫描的频率和模式,与舰船任何已知的探测系统都不匹配,更像是一次…私下的、无声的“挥手”。
……
“方舟”指挥中心。巨大的主屏上显示着先遣舰队传回的、经过压缩加密的第一批状态报告:一切正常,已脱离首次跃迁,正在校准航线。
但在下方,数个只有极少数权限者才能访问的子屏幕上,“琥珀”小组的初步分析报告正在滚动。
【目标A(张雨轩)行为分析:工作效率超出历史均值27.3%。决策逻辑呈现绝对优化倾向,缺乏人类常见的模糊权衡。发现3次使用非常规算法进行初期粗筛,原因未知。对社交互动反馈降至近乎零。】
【目标b(张大刚)行为分析:巡视模式标准化程度100%。对系统状态监控精度达到理论极限值。下达了一次针对极小系统偏差(0.015%)的指令,该指令符合安全条例,但不符合常规人类指挥官的决策习惯(通常会选择观察或通过更低层级渠道询问)。疑似引发部分船员轻微负面情绪反馈。】
【生理数据监控:两者所有指标稳定,维持在最佳区间。激素水平、脑波活动与任务压力预期模式存在细微偏差,偏向过度冷静。】
【初步结论:行为模式与历史档案存在统计学显着差异(p<0.01)。差异特征符合高效能、低情感交互模型。暂未发现直接威胁性动作。建议持续观察,提高监控力度。】
执政官看着报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没有证据,只有一堆令人不安的“差异”。这感觉就像坐在一颗透明的炸弹旁边,看得见它,却不知道引线还有多长。
“给‘曙光号’舰长发送一条加密指令,”他沉声道,“内容:在下次常规通讯时,以非正式口吻,向张雨轩博士询问一个关于‘深蓝回声号上金博士最喜欢的合成咖啡口味’的细节问题。观察并记录她的所有反应,包括微表情和应答延迟。”
“……是。”安全部长立刻明白,这是一个针对记忆真实性的微小却刁钻的测试。如果她是复制体,这种无关紧要的、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细节,最容易露出破绽。
……
